返回 逍遥农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7章 四诊之法⑶[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秒记住【MM 】,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几千以来,中国的脉学一直都是百家争鸣,在中医四诊法里面,最为实用,所有中医必须掌握的就是四诊法里面的切脉,也是我们常说的诊脉,一个真正的中医,只有切实的掌握诊脉这种手段,才能够有资格给人看病;诊脉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临床方面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五十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脉诊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更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百度MM,更多好看小说免费阅读。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还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这完全是不正确的论断。”

    “据历史记载,中国脉诊的渊源很古,比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更是医生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医学文献,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曾经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单单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就是说病案当中就要看得出出来,当时他看病肯定是先诊脉的。”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记载,就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而且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人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这部医典,这也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百度MM,更多好看小说免费阅读。这本书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这之后,中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的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比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等籍;据历史文献记载,清代以前脉学业著述已经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说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古代脉学的发展;诊脉又称切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虚;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比如久病脉缓,是胃气渐复病情向愈之兆;久病脉洪,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数,烦躁,则病进。”

    “脉诊的方法我所使用的有三种:遍诊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脉诊法,是指察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以候肾的;寸口诊法,是指诊察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遍诊法和三部脉诊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和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以确定胃肾之气的存亡。”

    “脉诊的时候,也是要注意一些基础要点的——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就有记载:‘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第367章 四诊之法⑶[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