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四诊之法⑶[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因为清晨之时,病人不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著名的医家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必须要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当然特殊的情况下,应该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的;体位:要让病人以坐位或者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个水平面,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如果不正确的体位,就会影响到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诊脉的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是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诊脉部位取准确后,三指平布的同时用力按脉,叫做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诊小儿脉可用‘一指定关法,而不是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而且容易哭闹,不太合作;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滑伯仁在《诊家枢要》一书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这些的话意思,就是说,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地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曾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是说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代、促脉。”
“不过在必要之时可以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总之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三至五分钟为最佳,另外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脉诊要求医生有解剖生理学等有关知识,这方面来说,中国古代有许多可贵的记述;关于心脏、血液和血管的关系,脉和血液以及心脏的关系极其密切;《内经》有着明确记述:‘藏血,脉之气也,《平人气象论》也提过:‘五脏所主,心主脉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脏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处所;心和脉是相合的;心气绝了,脉就不通,脉不通,血就不流;脉道通了,血气才流行。就明确指出脉是血脉,发源于心,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尤其重要则是,《内经》这本书已经记述了血液循环的概念。比如说,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而传到肝脏,由肝传到心,由心传到肺,又由肺传到心,然后输布精气于脏腑皮毛,《经脉别论》有这样的记载:‘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阴樟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含精,行气于府。,而且还说脉管的血循环不停地流着,上下相贯,如环无端等等。”
第367章 四诊之法⑶[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