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清帝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三章 东方乞丐?[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火车在德国交叉密布的铁路上穿行着,这个时候的德意志帝国b之后世还要大些,但也仅仅只有大清疆域的二十分之一大小。在工部最新绘制上标注,大清帝国现在的领土面积为一百八十八亿五千九百六十八万亩,约合公制125万平方公里。然而论起双方的铁路里程,德国却要远远超出,让人深刻感觉到这个国家所拥有的工业化实力。在统一后的短短二十年里,这个国家的铁路就已经像蜘蛛网一样密布了整个北欧平原。一路过来的里程,看着窗外和国内完全不一样,但是也同样美丽的风景,还有那些遍布的厂房、烟囱、电线和公路上不时出现,吐露着黑烟的汽车,却让人更加的想着,自己那个古老庞大的祖国,是不是有一天也会变成这样。

    一路上,几乎经过每个城市,方怀都会短暂停留一下,和当地的政商名流宴会会谈,接受欢迎,宣慰同胞。这一路行来,时间就少不了了。而到了柏林,才是这次方怀前来访问德国的核心所在。自己究竟能不能搅动历史的风云,让德国和俄国这两个就此分道扬镳的强国重新坐到一起,好为正在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赢得时间。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从一穷二白到奋起直追,也需要德国的指导,尤其是在人才和技术方面,这都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然而,就在方怀率领的访问团到达德国中部城市汉诺威时,前期回到柏林的德国驻华大使里克.海因茨发来了不好地消息。在柏林颇具影响力的一家报纸最近刊登了一篇题为的文章。文章开始引用巴伐利亚一名曾受雇于长捷军,参加过太平天国战争老兵的原话,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是如何贫穷、落后和野蛮。

    接着,文章详尽地列出了近几年清政府地财政收支情况,文章中公布的财政赤字情况甚至b方怀知道的还要详细。文章中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国政府还发动了两场对文明世界的战争,这导致他们的财政状况完全崩溃,可以想见,如今的中国是怎样一副饥民流行地景象……据我所知,政府本着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已经为中国提供了数笔贷款,利息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我完全看不到中国可以归还贷款的可能X,而这一次,他们那年轻的皇帝亲自来了,不知道又会从我们慷慨的政府手中拿走多少钱?”

    文章最后道:“……我们的政府不应该扮演世界慈善基金的形象,我们地工厂、种植园同样需要充足地资金发展,公路、运河、学校、医院这些基础设施还远远不够,我们在非洲、在太平洋的殖民地还需要舰队去保卫。\/*/\但众所周知。我们地海军现在还b不上土耳其人;此外,我们西面的高卢雄J还心心念念想找我们报仇雪恨。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因而我们地陆军也必须更换新式有力的武器。这些都需要大把大把地钱。奉劝政府不要再为那些东方乞丐买单了,那些钱会像丢进臭水G0u一样连水花也不会溅起一朵。”

    的这篇文章在德国国内引起了很大地反响。这时正式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到如火如荼的时候。受教育程度位居世界第一的德意志人几乎每天都开发出新的技术来,大批手握技术的公民和小产业主焦急等待着银行的贷款审核。每拖一天,他们手中的新兴技术就可能被别人所掌握,每拖一天,他们就可能丧失了一夜暴富的机会。西门子、梅塞德斯等德国工业的骄傲,最初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然而,在国内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政府竟然将大笔大笔的贷款借给了那些脏不邋遢的h种猴子,这让德国上下充满了不满的声音。

    尤其是那些急等着贷款更新技术和扩大工厂规模的小资产阶级,在他们眼中,简直就是那些留着猪尾巴辫子的中国人把他们口袋里的钱偷走了。

    虽然德国政府在随后出来声明,借给中国的贷款数额都不大,而且规定了严格的归还年限和抵押措施,但这更加进一步地坐实了政府贷款给中国的消息。在普通德国公民开来,相隔万里的中国皇帝之所以会不辞辛苦地跑到德国来,除了带来一双手还能带来什么。

    里克.海因茨发来电报,委婉的告诉中国代表团,在这样敏感的时期,原定与德国政府各部门的合作会谈被迫取消,而由于要参加奥地利王储的生日宴会,方怀与威廉二世的会晤,也从两小时的正式会谈变成十五分钟的礼节X会面。\\*\

    有些不安的气氛,就这样笼罩在了代表团的身上。火车上,原本跟着代表团一路的欢声笑语也安静了许多。大家都有些担心,担心这次会白跑一趟。特别对于刚刚才两次对外战争中重获自信心的中国官员们来说,能否获得西方强国的尊重,让他们有种患得患失的感觉。

    火车隆隆地前行着,双层玻璃的车厢里面,一片的安静。只有轻微的晃动感觉,和国内津浦路上那种行车的感觉b起来,这里都已经像在南书房里批改奏折了。靠窗的一张座位上,胡雪岩借着窗外的蒙蒙光亮,埋头翻看着一叠厚厚的资料,那上面是方怀让赵秉钧的情报力量搜集的有关德国各主要工业企业和大型财团的信息,在来德国之前,他就让下面分发给各地豪商的代表。

    胡雪岩自光绪十二年在上海那场与洋人的生丝大战,不仅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倾家荡产,反而大大赚了一笔。更加坐实的他“商圣”的名头。俨然成了江南一带徽商地领头人。他不仅大力发展他在医药行业的“胡庆余堂”,使之成为可以与北京“同仁堂”相媲美的制药业巨擘,而且继续扩大它在金融业的影响力,他的Ga0康钱庄俨然已经可以和日升昌、日新中、蔚丰厚、合盛元这些山西老字号票庄相抗衡,也使得原本一直控制国内金融地八大票号变成了九家。并且通过金融业的雄厚资本和庞大底蕴。将手伸及到茶叶、生丝、粮食等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了垄断X经营。

    不过胡雪岩的发展策略明显不符合方怀的利益需要,在他的规划里,确实打算实行殖产兴国的方法,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好尽快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地大型垄断财团。为此他不惜贱价出售那些官办企业,并且实行产业化倾斜政策,将军队换装、修建铁路等任务全部交给这些企业。但在茶叶、粮食这些涉及民生的产业,他还是希望百花齐放的好,以便在加大工农业剪刀差的过程中,不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于是,借着出卖官办企业。各地商贾云集北京的时候。他见了胡雪岩一面,隐晦地向他提出了自己未来的施政方向。\//*/\\胡雪岩不愧是人尖式的人物。对方怀地话一点就透,回去后立刻叫人放掉了手上地几百家茶庄、粮铺和丝绸店。将大量资金集中起来,买下了江南制造局和江陵机器局两大官办企业。这两家官办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人才最齐全的九家官办企业之一。胡雪岩将之合并后,顿时成为国内重工业地第一巨头。而这几年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护,以及从80年代中期起,在中国国内出现地早期工业革命热cHa0。胡雪岩手中的江南制造集团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仅一早收回了当初购买工厂的成本,而且在短短几年间,规模扩大两倍有余,工人翻了五到六番,马鞍山钢铁厂、江宁机械厂、上海高昌庙制造厂都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地大型工厂,胡雪岩的身价也在短短几年间翻了数倍。

    而一个横卧江南的巨型商业集团正在慢慢形成。

    今年已经年过六十的胡雪岩却一点也不显老态,大概事业上的成功激发了这位商业奇才的生命力,让他显得JiNg神抖擞。此时他看到方怀走过来,连忙放下手中的资料,站起身来:“皇上,您这么晚还没有安寝啊。”

    方怀摇手笑笑,示意不要多礼:“雪岩先生也没有睡嘛,怎么……还在研究旅欧的文报?”

    胡雪岩点点头,刚要说话,就见东头两位老人推开厢门走了进来。两人看到胡雪岩和方怀明显一愣,很快迈步走了过来。

    方怀认得两人,却是山西祁县乔家的家主乔致庸和山西榆次常家的家主常万达。如果说胡雪岩是中国南方商人当之无愧的老大,那么这两位就是整个北方商人中的翘楚。

    而要说起两人就不得不说说乔家和常家。祁县乔家,是晋商中靠勤劳诚信,白手起家的典型。

    乔家始祖乔贵发,祁县乔家堡人。早年是一个衣不遮T,无依无靠的光棍汉。乾隆初年与一位秦姓结拜兄弟一起走西口,先做当铺伙计,后开草料铺,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杂货些生意。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地粮食丰收,他们为给自己磨豆腐、生豆芽做准备,趁粮低价时购存了一批h豆。\\/*\不料次年h豆歉收,价钱高涨,于是把h豆售出,获利颇丰。进而扩大经营,开设了客货栈广盛公。

    到嘉庆时,广盛公生意十分兴隆,但一次经营

第二百五十三章 东方乞丐?[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