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混在明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三章 小皇帝的幸福与烦恼[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职,暂随自己身旁听令,待回京禀明皇上后再正式编入军中。

    路从今夜白 吧

    史梁和周宁自无异议,各自恭声应诺,然后施礼告退。

    当所有的人全部走后,王锐才感到了疲累欲死,浑身的骨头都像散了架一样。他二话不说立刻回房休息,这漫长的一天也终于过去

    接下来地几天都在平平无奇中度过,王锐一边等待圣旨,一边继续理善后事宜。

    现下最的事情就是如何理蒙古军地尸体和俘虏了,王锐是从现代穿越而来,深知那1万蒙古军的尸体若是不及时合适地理,引出一场瘟疫可不是闹着玩地,到时候同府的情形恐怕要比蒙古军屠城还要惨得多

    因此王锐半点也不敢轻忽,一方面动员了全城地百姓共同帮助清理尸体,或掩埋、或焚烧;另一方面将城中的药铺、草堂尽皆组织起来,架起了上百口的铁锅,每天熬煮足量的醋与药水,定时在全城和战场喷洒,以为消毒之用。

    山西以醋闻名,产量、质量都堪称天下之最,是以能够敝开量供应而毫无问题。用熏醋来消毒、杀菌是最简单和实用的办法之一了,即使在现代仍然是在常用。

    那个时代地医疗水平还有限,王锐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也只有用这个方法了。可能是那时代的病菌也不像今天这么厉害和变异的缘故吧,另外亦由于他的组织得力、措施及时,因此当1万蒙古军的尸体被迅、及时地理之后,并无半点疫情爆,这令所有的人都不禁松了口气。

    要知道在古代,规模的战争和瘟疫是一对亲兄弟,往往在一场战之后,伴随的就是瘟疫横行、赤地千里。

    而此番的同之战,双方地死亡人数加起来过了13万,结果在战后却没有一人感染疾病,更没有人因此而死,这不得不说是又一个奇迹了。众人没想到山西最常见的醋能挥这么的作用,俱各在心里对王锐更加钦服,心说督公之才学神鬼难知,当真是只有用深不可测来形容。

    王锐的心中也是喜过望,不仅仅是因为阻止了瘟疫在同爆而带来地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比较有效预防和控制瘟疫地方法。以后只要照此而行,那就不再怕战和重灾后的瘟疫盛行了。

    除了尸体的事情,另一个让王锐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俘虏。

    此番2o万蒙古军,阵亡的有1余,俘虏了在8万左右,只有数千人最终逃回了漠。

    8万人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么一票的人马,吃喝拉撒住都是问题。还要严加看守,以防出现什么意外。若是真生了动,那也会是个麻烦。

    王锐地心里倒是已经有了一个想法,但那需要回京后禀明了小皇帝才行,所以眼下能做的也只有小心看管好俘虏,别出现什么麻烦就好。

    同这边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战后地善后事宜,等待着圣旨,京师那里却是早已沸腾。

    当王锐的报捷奏折传到京师时,朝野上下立时一片震动。2o万蒙古军几乎被全歼,左翼部汗虎墩兔憨伏诛授,这可以说是足以堪比击毙努尔哈赤、破建虏铁骑,稳定辽东

    功绩了

    自从努尔哈赤崛起以来,辽东的建虏、漠北地蒙古就一直是明朝的心腹外患。蒙古的威胁虽然远不如建虏来得,但却极地牵制了明的兵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蒙古诸部之中不少都与建虏沆瀣一气,成为了其进犯明的强援。明却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一直是于战略防守、被动挨打的局面。

    而今王锐先是击破建虏,使辽东的局势主客易位。眼下又在同一举歼灭了汉部的2军,连虎墩兔憨都被击毙。这不但极削弱了蒙古的实力,而且更是令蒙古诸部胆寒慑服,明上下士气振奋,同时也将西北的战略态势完全扭转了过来这是何等的功劳恐怕用彪炳青史来形容也绝不为过

    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的同时也不由得为震讶,人人心里都有一个问,威国公不是奉旨在府中闭门思过吗什么时候跑到同府去了,而且干下了这等惊天动地的事这又是怎么回事

    小皇帝自是很快觉察到此点,于是立刻下了一道明谕,言道威国公早已悔过,乃是得了恩旨并奉密旨,以六省巡道钦差的身份前往同公干。至于究竟是干什么去的,明谕里没说,群臣也只有暗暗猜测,却是无人敢问。当然,即便是问了也白问,皇帝不说,谁能奈得他何

    不过有了明谕,群臣好歹终于知道了威国公乃是奉了密旨而去。于是立刻纷纷上奏折,一来恭贺皇上鸿运昌隆,甫登基不久就取得了如此的胜;二来请求皇帝明圣意,令威国公献俘还京,将此彪炳功绩夸耀于天下。

    看着如雪片般飞来的奏折,崇祯地心里忍不住乐开了花。其实在所有的人之中,他才最高兴的一个。

    正如原来的历史一样,他这个皇位乃是意外白拣来的,若非种种机缘巧合,这统无论如何也落不到他地身上。正因如此,他亦格外的珍惜,并立志有所作为。

    与原来历史不同的是他接手的不是个风雨飘摇的烂摊子,而是王锐历经辛苦逆天改命,已经脱离原来覆灭轨道,转而走向兴盛之路的明朝。这自然更令崇祯下定了决心,要让明在自己的手中重兴,自己也要成为彪炳青史的一代圣君。

    眼下他刚刚登基不到一年,就已经取得了对蒙古的如此胜,这可以说是能够永载史册的自己地第一个“武功”,甫一登基就能有如许良好的开局,为将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又怎能不令他欣喜若狂

    要知道古往今来的历代皇帝,能够称为文治武功千秋功业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对外虏方面,自汉、唐以后,往往是遗恨多过了功绩,像前番对建虏和此番对蒙古的胜,从明成祖之后就再也未有。而前次对建虏地“武功”要记在天启的账上,此次对蒙古的胜方能记在他崇祯的名下有了这一“武功”,崇祯即便是从今往后碌碌无为,也足以让他彪炳青史了。

    搞清楚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小皇帝为什么那么高兴了。而且崇祯的心里十分清楚,只要有王锐在,他们君臣将来必然还能创造许多这样的文治武功

    说实话,在王锐秘密前往同府之时,谁又能预料到会有如此意外收获地

    一想到王锐仅以数千人马,就将2o万蒙古军拒于城下,并且亲手毙敌两员前锋将,取得连番胜,成功地拖死了蒙古军的主力。同时又秘密调集龙虎卫和1c万明军星夜驰援,最后破虎墩兔憨于同城下。崇祯就忍不住感到一阵热血沸腾,真恨不能自己也亲历其中才好。

    可是正当小皇帝满新高兴,一门心思琢磨着应该如何封赏王锐地这般功时,紧接着从同而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折却让他冷静下来,苦思着应当如何理才好。

    这当然就是王锐关于代王之事地奏折了,其中虽说是证据确凿、内容详尽,但此事牵扯到了藩王勾结蒙古人,可说是非同小可,若是置不妥的话,非但会失皇家和朝廷地脸面,而且也会令其他藩王心生不满。因此崇祯不敢意,苦苦思索着应当怎样理才最稳妥。

    他倒不是害怕自己的皇位仍未稳固,有藩王会趁机起来作乱。而是因为眼下的国力正在刚刚恢复之中,若是内乱再起,不免会伤元气,极地阻碍他和王锐定下的展计。

    可是现下王锐并不在身边,而是仍在同等待着旨意,崇祯感到连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因为削藩计是他和王锐共同定下的,再没有第三个人知道,所以此时他不可能再找其他人推心置腹地问计。

    说到底,他终究是年纪尚轻,登基的时间也还太短,经验上远远不足,乍一遇上这等事,不免有些拿不定主意。

    最终无奈之下,崇祯还是将李永贞和几位阁臣召集到一,明示了王锐的那份密折,共同商议一下应当如何回复才好。

    众人一看之下无不吃一惊,心知此事非同小可,当下谁也不敢贸然说话。眼下之事可是牵扯到了藩王谋反,就连王锐不敢擅做主张,其他人自然更没有资格和胆量随便表意见了。

    但是皇帝既然有问,装哑巴也是不行的。因此众人商议了一番,最终还是由李永贞牵头拿出了一个稳妥之策。明旨意令威国公献俘还京,同时下一道密旨,命他将代王秘密锁拿进京,待皇上亲自审问后再做置不迟。

    这其中众人耍了个滑头,到时候王锐不是同时回来了吗那么一切事情自然有他老人家劳,自己就可以置身事外了。

    崇祯没想那么多,一听之下正合心意,当下准了所奏,命几位阁臣立刻拟旨

    王锐终于等来了旨意,也正在他的意料之中。他再不迟,即刻命令下去,收拾打点准备还京

    求月票外哪位兄弟投的1万2呀语

第三百三十三章 小皇帝的幸福与烦恼[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