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醍醐灌顶[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金华会馆以旅杭木匠、泥水匠和成衣业为多,宁绍会馆以金银业、烟酒业等居多。 平时,除按期举行同乡会外,还帮助外来枕州的同乡安排食宿,解决特殊困难。 每逢岁时节日,同乡会办有团聚活动。 通过周福海的关系,陈济仁分别结识了杭州市医学分会、浙江省中医协会、杭州国药业公会、杭州药业职工会等相关组织的一些人士。 通过对这些人士的结识,陈济仁逐步认识到抱团的力量。 ………… 在这期间,陈济仁在父亲的介绍下,拜访了当时杭州的很多名医。 这其中,就有叶熙春先生。 提起叶熙春,陈济仁当然是如雷贯耳。 小时候,父亲陈天寿就告诉自己,叶先生博览医书,对宋、元、明、清医学名家专长兼收并蓄。 同时,叶先生精学现代医疗技术,注重卫气营血与六经结合,辨证施治。 叶先生精通内科、妇科,对外感时症、内伤虚痨、痰饮诸病诊治,均有独到之处,每治都有奇效…… 叶熙春尤为让人称道的,还是他的医者仁心。 叶先生行医对贫困人家不定金额,考虑到有些人囊中羞涩,就关照不管病人有钱没钱,包个红纸包就行了。 因为纸包包住了,就不知里面是银元还是铜钱,看完病把这红纸包往一堆纸包里一扔就行。 有时一只红纸包拆开来,只有几颗小石子。尽管这样,叶熙春也并不以为然…… 对特别贫困的病人,叶熙春让他们连红纸包也省了,开了药方,在其上面盖个特别印章,即可到指定药店免费配药,月底时由药店凭方子跟叶熙春结账收钱…… 得知天禄堂要在杭州建厂,叶熙春先生大加赞赏。 “中医先生再辛苦,一天只能给数十人看病;药厂不一样,能造福天下千千万万人。” 但叶熙春同时告诉陈济仁,“中医先生”才是我们这种人的本行。 古人说,“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元代戴良说,“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这些都是大道理。 叶熙春告诉陈济仁,做好“良医”,并不简单。中医讲究“十年读书,十年临证”的工夫,读书是掌握理论,临证是运用理论于实践。 如不掌握一定的理论作为实践的根本,比如初学皮毛,辄尔悬壶,无疑是草菅人命。 反之,如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没有实践经验,纸上谈兵,又易误事,而且理论水平也难于真正提高…… 陈济仁听闻之下有醍醐灌顶之感! 自己这几年一直忙着药厂的诸多事宜,极少和病人面对面去坐诊。自己夜深人静的时候偶然想起,也确实有“荒废本业”的惶恐。 回想起自己这段时间正在刻苦钻研的微丸,陈济仁也顿有所悟:微丸的研究一直进展不大,是不是和自己长期“荒废本业”有关? 叶熙春先生告诉陈济仁,作为一位中医先生,要学习和实践,还要研究和总结。 叶熙春告诉陈济仁,他至今记得一位前辈评价别人的话:“医贵能多读书,及有能治病之证据,验案类编,从实验中来,实深钦佩。” “对你来说,一边做先生,一边开药厂,‘验案类编的好处,不仅仅是总结与交流,还在于结合现实将验方检验,以及在实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面对这些推心置腹的教诲,陈济仁点头称是! “济仁,今年我要到上海行医了。山水再相逢,我们肯定还有机会再相见。”叶熙春有些遗憾地说。 “眼光的高低决定成事的大小。” 叶先生的一番教诲,点拨了陈济仁平衡医者和商人角色的担当,拓展了陈济仁作为医者与商人的视野与胸襟。第四十四章:醍醐灌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