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工艺革新[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来杭州后,陈济仁与何少英见面次数并不多。.. 陈济仁这边,新的药厂在筹备期,总有忙不完的事。 何少英那边,比起绍兴的医院,杭州的医院事情多、任务重。 被医院委以重任的何少英,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基本上都在医院里。 但何少英终归是新式女性,身边又都是摩登的年轻同事。 只要略有闲暇,陈济仁不太忙,何少英总会拉着陈济仁一起,去见识杭州市的新鲜玩意。 用何少英的话说,这是让陈济仁从“腐朽”中走出来。 何少英带陈济仁见识的第一种新奇玩意,就是看电影。 早在民国11年(1922年)夏天,楼外楼露天电影场,就在杭州城站旅馆顶层茶室放映电影。 那时候放映的多是国产影片,设备简陋,场内除百余条长凳外,别无所有。 现场只有一台放映机,放映完一卷拷贝必须间歇几分钟,才能接换下一卷拷贝,继续放映。 当时国产影片初创不久,都是无声电影拷贝,质量较差,放映中途常常断片。 但那时多数人还没有看过电影,所以依旧轰动一时,最初每晚只放映一场,售票无限制,有票无座,拥挤不堪。 后来改为每晚两场,但因为看“白戏”的太多,动辄打架闹事,秩序无法维持,电影院1924年关闭。 陈济仁和何少英去看电影的地方,是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开办的露天电影场。 这个电影院也非常简陋。礼拜堂的长椅搬到院子里,一块白布幕,两个小放映机放在露天,就算露天电影场了。 但因为是两台放映轮换放映,不用间歇,与别的露天电影场相比,已经是很大进步。 当时放映的影片,以美国片为主,这是杭州上映外国影片的开端。 当时最引人喜爱的是卓别林、罗克主演的滑稽片,罗克的《球大王》连映半月,每夜两场,场场客满。 ………… 在何少英看来,陈济仁喜欢的,却都是一些“陈旧”的东西,比如杭剧。 杭剧是杭州的地方戏曲剧种,俗称武林班,源于杭州曲艺宣卷。 宣卷是宣讲“宝卷”的简称。宝卷,即是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讲唱,劝人为善。 宣卷始于元朝时,流行于江浙地区,宣卷的曲调称宣卷调,无乐器伴奏,仅以木鱼击拍,一人独唱,众人合唱一句尾声“南无阿弥陀佛”,内容多劝人为善。 由于曲调、词句通俗,易被接受,在清末民初,已成为杭州丝绸工人自我娱乐的一种说唱方式。 因词句通俗易懂,杭剧逐渐在杭城内外广为流行。 ………… 两个人找到的共同兴趣,还是话剧。 这也是何少英带陈济仁见识的另外一种新鲜玩意。 没想到,陈济仁自从看上第一次后,便喜欢上了这种“文明戏”。 话剧从国外舶来,是中国戏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 李叔同等对话剧的引入和发展,具有开创性业绩,杭州是中国话剧的发源地之一。 1928年,由田汉率领的南国社到杭州,在湖滨公众运动场讲演厅连演五天,观众达千余人次,田汉还在杭州创作和首演《湖上的悲剧》。 1929年4月,戏剧家洪深带领的上海复旦剧社,到杭州城站第一舞台演出《寄生草》《同胞姐妹》《女店主》等剧目,深受欢迎。 ………… 在带陈济仁见识新鲜玩意之外,何少英给陈济仁提出的第一个中肯建议,就是生产微丸。 为什么要生产微丸? 在何少英看来,从现实使用中的效果看,一般的成品药(比如蜜丸和浓缩蜜丸等)对成年人来说,吞咽和服用当然不是事儿。 但对小孩子,尤其是婴幼儿来说,成品药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服用的便利性,以及药效的稳定性。 在这一点上,中医和西医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 陈济仁陷入沉思。 正如陈济仁看到的,在当时,一般的中药铺都有加工中成药的做法。 中药店商品中,除了煎汤药用的“饮片”外,丸、散、膏、丹、药、酒、锭、茶、胶等,都可称为成药。 但很多中药铺的制药,还是沿用传承千年的老路。 比如器械,现代化制药器械基本没有,制药器械都是“切药一把刀,碾药靠碾槽”…… 具体到济仁药厂,虽然说这几年一直在用日本的进口机器,但陈济仁深知,这些机器只是加快或者说细化了“第四十三章:工艺革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