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家天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工艺革新[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过程”。

    在成品药“结果”层面,改观不大。

    以致和丸为例,尽管陈济仁多次尝试,但目前仍属于浓缩蜜丸。

    而市面上大多数的很多成品中药,多是蜜丸: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

    做成浓缩丸的成药,就已经很少。

    所谓浓缩丸,就是将全部药物,或部分药材的煎液,以适当的辅料或药物细粉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又分为浓缩蜜丸、浓缩水丸、浓缩水蜜丸。

    浓缩丸体积小,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体内消化吸收比较缓慢。

    什么是微丸呢?通俗讲,就是小如芥子的丸药。

    从蜜丸到浓缩蜜丸,已经十分不易。从浓缩蜜丸到微丸,更是难上加难!

    陈济仁深知,要想把浓缩蜜丸做成微丸,包括炮制工艺,对原药材的处理,都需要彻头彻尾地改进。

    做到这些,困难重重。

    …………

    但是,困难,不是代表没有办法。

    将闲杂的事物尽可能地交给李跃亭,陈济仁一头扎进药厂专门开辟的实验间,开始了艰难的研究。

    要想推陈出新,谈何容易!

    陈济仁夜以继日地在药厂研究,但进展缓慢。

    眼见陈济仁为研究微丸“消得人憔悴”,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个时辰,李跃亭和阿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药厂还未正式投产,陈济仁如此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万一累出来个病,这可怎么办!

    李跃亭和阿虎苦劝无效,他们只得求助何少英帮忙。

    何少英为让“钻进”研究的陈济仁身心得以休息,只要一有闲暇,便带他见识别的新鲜事物。

    他们去看第一个的地方,就是同善堂,俗称“老人堂”,也称救济院。

    这是清末民初,民间救助性的会社组织。

    普济堂专门收养60岁以上无依无靠的老人,名额以几百人或者千人为限。

    名额满后,有人报名者写在竹签上,放竹筒内,等有死亡空缺,摇号顶补。

    堂内每五人住房一间,每间房间有房间号,以备查考。

    普济堂每天供应一日三餐,吃饭处如寺院斋堂,每月吃鱼吃肉小荤数次,平日大众菜一味,准许自备菜。

    每月准离开三天,如三天不到则除名。

    堂内设有厨房、汤房(开水间)、剃头房、医药房、总管房等,还有佛堂一处,如愿修行可以进内念经拜佛。

    堂内老人可量力从事其他工作,准许赚钱贴补零用。

    各个房间都雇有服役之人,可以送物件,买卖东西,保管财物。老人死亡则有棺木安葬。

    看完普济堂后,陈济仁当即决定,等药厂开业后,每个月都要免费送给普济堂药物若干。

    “济仁,药厂还没开业赚钱,你就开始学会花钱了。”何少英看着陈济仁呵呵一笑。

    “不过,这件事我支持你。”何少英看向陈济仁,两个人对视,灿然一笑。

    …………

    他们去看第二个的地方是育婴堂。

    育婴堂是慈善性收养被弃或无力养活的婴儿的会社组织。

    凡地方贫困户,生育子女无力抚养的家庭,可以将孩子送往育婴堂,由堂收养,代请乳母。

    等孩子长大后,仍可由亲生父母领回。

    无家可归的孩子,则转送孤儿院,或者是平民习艺所,接受教育,学习技艺,让他们自立。

    但育婴堂的婴幼儿多生活艰苦,有病也常常得不到认真治疗。

    陈济仁、何少英在育婴堂的病室内,看到几位只是感冒,却没有给治病的孩子。

    有个孩子高烧不退,已经奄奄一息!

    陈济仁顾不上病室内恶心人的气味,给几位孩子分别把脉诊治。

    又分别按床位号给这些孩子开了方子,嘱咐阿虎取药,交给育婴堂工作人员,让他们煎药后喂给这些生病的孩子。

    “等我们的药厂建成后,每个月要给育婴堂送一些药物,让这些生病的孩子,都能到得到及时的治疗。”陈济仁心情沉重地说。

    “济仁,仅靠我们的力量,是不足以救助所有的孩子的。”何少英轻声提醒。

    “救一个,是一个;救一个,少一个。如果杭州所有的药厂都能每个月送药,如果杭州所有的老板们都能送点钱财,这些孩子就有救了。”

    坐在新买的汽车的后排,陈济仁望着窗外,喃喃自语。


第四十三章:工艺革新[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