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农为国之本(上)[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五百三十三章 农为国之本(上)
宣统三年(1911)八月一日南江县某地
因为背靠秦岭,海拔相对较高,又有来自北方的冷气流光顾的缘故,保宁府的夏收时间比起四川的其他一些地方要晚一些,不过也正因为省长周期长,日长充足的缘故,保宁府的水稻等作物明显的比四川其他地区的相同农作物要好吃很多,营养价值也丰富一些,只是由于交通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这样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并没有给保宁府的老百姓带来什么福利,反倒是因为交通不便和生产方式落后等原因使得保宁府优质的农产品无法运输出去,老百姓有时候连温饱都无法保证。可是这样的情况在武太行主导保宁府之后得到了本质的改变。
首先,武太行在保宁府的范围内大肆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由官府出钱,在保宁府建设了完整的农田水利体系,大量的水渠,水井,水塘,水坝,蒸汽泵房,人工湖被修建起来,然后联系成了一个整体,既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灌溉需要,也可以增强抵御水灾的能力,同时也为保宁府境内水环境的改变以及新开耕地梯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保宁府的水利建设水平丝毫不逊色于另一个时空中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的水平,而且绝对要超过水利体系荒废的**十年代,有人粗略的算过一笔账,这几年来,保宁府仅仅是用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的资金就足够新组建一镇的新军的,可是在面对内外压力的情况下,武太行并没有选择扩军,而是选择将这笔钱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不管是保宁知府屠洪还是同知李道河都非常称赞。
其次,保宁府还大量的开垦荒地和山坡地,开出了漫山遍野的梯田和果树林,虽然果树现在还没有结果,但是那些梯田却已经给老百姓带来了收益了,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马铃薯虽然未经系统的驯化,但还是非常适应保宁府的气候和土质等条件,产量高,个头大,淀粉含量高,口感绵密细腻,而且抗病虫害的能力很强,不用过多的照顾便可以生长,像这种新开的荒地,以往是不会有什么产量的,可就是这种马铃薯,在荒地上的产量却并不比熟田少多少。
再次,武太行还在保宁府大力的推广科学种田,没有化肥,没关系,咱们就用农家肥,用绿肥,用从东北购进的豆饼。官府除了对使用各种方式肥田的老百姓奖励之外,还设置了专门的监督员,对于那些不认真的肥田,不认真的种地,不认真照料庄家的老百姓以惩罚,轻的官府会进行罚款,取消其子女亲属参军的权力,重的则会处以鞭刑,这些年因为自己懒不好好种地被打屁股的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已经成了保宁府一个话题了,而被打屁股的人也将其视作终身的耻辱,很少会有人屡教不改。另外在农药的使用,病虫害的防治,新品种的引进,新耕作方法的推广等方面政府也下了很大的力气,就好像现在整个保宁府的水田,只要是条件允许的就会利用稻田养鱼和养螃蟹,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丰富了保宁府的市场,现在保宁府的老百姓虽然不能保证每星期都吃到肉,但是每星期都吃一点鱼还是可以做到的。
最后,就是平抑和稳定保宁府的各种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既可以维护老百姓的生计,以保证了农民的增收,在《保宁府粮食价格平抑办法》实施以后,保宁府的粮食价格一直都很稳定区间浮动。商人,工人,农民,城市居民等方方面面的利益都得到了保证,而保宁府也慢慢的吸纳了大量的粮食产品充作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粮食需求大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粮食价格的稳定,原本被不法粮商攫取的那部分的利润到了老百姓的手中,在这方面很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最近一段时间整个保宁府的农村都兴起了一片修宅的热潮,有钱的人纷纷用余钱添置几亩荒地然后将家里的旧房子收拾一下子,钱暂时不凑手的也会去找人民银行申请一笔小额的低息抵押贷款,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
——
武太行和李道河此时正穿着一身土布旧衣,撸起了裤管,在一片刚刚收割过的稻田里忙活着,如果不是在稻田的四周散布着一些士兵的话,一定会有人将这两位错认为是两个农夫。而在两人附近的农田里,则是一些百姓在那里自顾自的劳作着,很显然这保宁府的老百姓现在对于武太行和李道河爬到田间来干农活这件事情并不觉得有些奇怪,几年了,这两位总会时不时的走进田间地头,和老百姓一起劳作,一起唠家常,互相交流一些心得,了解百姓的需求。
“李大哥,你看,这条鱼真大啊,怕是有五斤了吧?”武太行猛地将双手伸进浑浊的稻田里,抓住了一条大草鱼,然后兴奋的向李道河显摆,保宁府种的是两季稻,就这几天的时间必须把稻田里的水放干了然后晒田,因此对于稻田里饲养的鱼,特
第五百三十三章 农为国之本(上)[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