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京师亦难宁(1B)[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四百一十一章 京师亦难宁(1B)
宣统三年(1911)五月十八日北京紫禁城
和料想的一样,关于桂北的消息在十七日的晚上便在北京城里传开了,如果这会儿你站在北京城的城头上往下眺望的话,就可以看到城内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影影约约的灯光在闪烁移动着,就好像是夜幕中的一群群萤火虫一般。夜晚的北京城几百年来都是宵禁的,能够在大半夜在街上行走的最起码都得打上一盏官家的灯笼,很明显,今晚上忙碌的这些人都是官员或是有身份的人。
第二天早朝前的气氛就很不对,等待上朝的官员们今儿个都来的非常早,而且很自然的便泾渭分明的分成了几波,在彼此的小圈子里虽然没有大声的交流,但是却也都在神秘兮兮的传看着一些奏折之类的东西,俨然一副大战将起的架势。待到载沣的大轿抵达后现场当时便是一静,偌大的广场上甚至连呼吸声都能清楚的听到。
上殿后最早跳出来的却不是清流而是一名粤籍侍郎,这家伙没有拐弯抹角,也没有牵扯其他的什么人和事,上来便将矛头对准了两广总督张鸣岐和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将此次战败的责任全部归咎到了两人的不和上,要求朝廷必须将二人革职拿办,以儆效尤,同时希望朝廷准予两广民团购置枪械以抵抗逆军,一番言辞恳切异常,声泪俱下,若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新丁的话,怕是真的会被这货给糊弄过去。
可朝堂上那里又有一个傻子,以前看这家伙一直不声不响的,还以为他背后没有人呢,现在才知道,原来这家伙的背后站的却是那些两广的士绅官僚,什么追究责任,什么挽狂澜于既倒,都是屁话,最直接的目的还是想把张鸣岐和李准这两块拦路石给搬走,顺带的给地方上编练民团购置火器备个案。
这下那些和张鸣岐李准二人交好的官员们不干了,地方上的一些督抚的代言人也不干了,大清国从南到北这么多的官员,文武不和互相较真的事儿海了去了,若是真的让这张鸣岐和李准因为文武不和这点事儿获罪的话,那以后他们要怎么办?岂不是时时刻刻都要顶着一颗随时可能落下的响雷活着了?于是乎一番激烈的争吵之后,张鸣岐和李准之间的不和也终于变成了各司其职,尽忠职守,泾渭分明,互不干涉,用后世的话就是坚持军政分开的路线不动摇。
一些本来还想出来“参战”的粤省本地派系官员一看这架势也只好偃旗息鼓了,开玩笑了,这要是真的闹大了的话岂不是等于将天下半数的文武大员都得罪了,到时候那些在外地任职的粤省官员还会有好日子过吗?不说外省了,就算是在直隶地界里,摄政王和护国公也是要处置上一些不听话的粤省官员的。
就这样,要求严惩张鸣岐和李准的声音终于被暂时压制了下去,可这却并不表示两人就没有责任了,毕竟这是一场无法掩饰的大败仗,作为直接责任人,不处置两人方方面面似乎都说不过去,可问题又来了,两人一个是总揽全局的两广总督,一个是负责前敌指挥的广东水师提督,一个发来电报主动请罪愿意承担一切责任,一个身陷敌后生死不明。两个人到底谁的责任大,谁的责任小,该不该现在处置,又要怎么处置就成了问题。
又是一番争吵,最终在隆裕太后的干预之下总算是在处置两人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张鸣岐罚俸一年,夺黄马褂,双眼花翎;李准则罚俸半年,夺黄马褂。同时由内阁通令申饬,令二人戴罪立功,继续承担起剿灭桂北逆军的责任,同时为了表示郑重,隆裕太后还下了一道懿旨,要求二人无论如何都必须在一年之内剿平逆军,否则的话,朝廷一定会予以严惩,至于说这严惩是什么则压根就没有提,群臣也很懂事儿的没问。
朝会已经进行了一个时辰了,载沣掏出怀表看了看,不觉松了口气,按照之前和隆裕太后的默契,自己的这位嫂子今儿个很快就会宣布朝会结束,这样一来清流们就算是又再多的后招也暂时用不出来了。可是他这一口气还没有喘匀乎,蓄谋已久的清流大臣和大部分有地方督抚背景的大臣们居然一起动了。
一时间参加朝会的大臣们跪下了大半,清流的、督抚的、北洋的、洋人的,各方面的势力此时似乎都非常有默契的站到了一起,累的负责收奏折的小太监都一阵阵的腿肚子转筋,无他,这
第四百一十一章 京师亦难宁(1B)[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