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吃水莫忘挖进人⑵[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
“这种煮拔药筒的中医疗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比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细简单不等的记载,表明这种疗法十分的流行。除了煮拔筒法,也应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拔罐法,比如明代的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一书当中就记载着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一直到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先是拔罐工具的再一次得到革新,竹罐虽说价廉容易获得,但吸力较差,而且久置干燥后,容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且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的最为详细:‘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了;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
“此类拔罐法,就是当前仍颇为常的投火法,同时,也改以前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用以提高治疗效果;还有,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当中还提到一种治疗疯狗咬伤的特殊拔罐之法,就是在咬伤之处,‘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于热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等等;总得来说,拔罐疗法在中国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法,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其发展过程非常的缓慢,由于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以治疗痈种疮毒,清代虽说有所有发展,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仍宥于疮疡外科的外治法当中;所以,本来属于刺灸法之一的拔罐法,在中国古代大量的针灸著作当中却十分鲜见,尤其是清末之后,随着针灸医学本身的衰落,拔罐孙露也流落于民间,其发展更趋于停止不前,也正是因此,拔火罐疗法被慢慢的成为中医的治疗手段了。”
“为什么拔罐治疗能够在中医当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其实这都是因为拔罐治疗的疗效确实是不错,拔罐治疗在医疗上面有着很多的积极治疗的作用;拔罐治疗具有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法是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进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拔罐治疗具有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当中的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以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加速排出体外。”
“拔罐治疗具有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单单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且还可以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于感染性病症,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再有,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不过,不要认为拔罐治疗的疗效非常好,所以拔罐治疗所需的治疗设备就很是精贵或者很是难得,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完全错了。”
第364章 吃水莫忘挖进人⑵[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