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逍遥农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0章 疗法手段⑶[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所以《灵枢》也称为《针经》。《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更是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这部书当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近四百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这也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针灸刺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三百五十四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与此同时,他还铸造了两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比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尤其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这也是针灸学术的学术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十四年之后,便定位于清太医院学生必修内容。清代后期,道光皇帝更是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及迫害中医,针灸更是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所以在民间仍然流传很广的。十九世纪之初,针灸名医李学川所著的《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同时还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直到现在仍是针灸学的规范性教材。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的针灸医生为了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传承了几千年的医学文化,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毕生的贡献。”

    “而这个时期延安的却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当时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就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更是非常的重视继承发扬中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五十年代的初期,新中国首先成立了卫生部主管的针灸疗法实验所,也就现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紧接着,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就此就把《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绝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开始了针灸专业,这也让新中国的针灸人才辈出。四十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很大一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同时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非常的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能单纯以文献的整理,还要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的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使针灸学更具有科学性。”

第360章 疗法手段⑶[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