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阴帝传奇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 出征匈奴 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匈奴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他们在奔驰的骏马上搭弓射箭易如反掌。可是秦国的士兵却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孟星渊决定大量生产弓箭。弓箭的射击距离更远,速度更快,力度更大,以此来弥补秦朝士兵设计准度和连贯性的不足。

    他结合自己在大学里玩过弓箭的几次的经验——那可是21世纪的弓箭——和工匠们讨论了几天,对秦朝军队正在使用的弓箭进行了改进。

    众所周知,弓箭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臂、弓、机。经过孟星渊改进之后的弓箭以桑木为“臂”,长约140厘米,外缠皮条。这样可以增加弹力,延长射程。”臂“的前段有卡槽,可以把”弓“卡住,再用皮条绑住。这样一来,弓箭臂和弓箭弓仅仅地成为了一体,不会因为拉弦和射箭产生的反作用力而松动了。另外,弓箭臂上还刻出了凹型的箭道,就像狙击步枪的加长的枪管,可以有效地增加箭射出后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射击准确度。

    弓箭臂的后部是一套用青铜铸造出精密组件,也是弓箭最重要的部分——弓箭机。由”望山“、”悬刀“、”牛“三部分组成。望山是瞄准装置,高8厘米;悬刀可以理解为现代枪械的扳机,长10厘米。上弦时,弓箭手往后拉开弦,抵于望山,望山后移直到牛复位。牛上承牙力,下抵悬刀,弓弓箭就进入了备发状态。发射的时候,弓箭手扳动悬刀,牛便松动下沉。牙没有了支持,顷力下沉,弓弦就会将弓箭射出去了。

    这样的装置,除了减少“走火”和误伤,还会减轻发射时候的震动,提高命中率。士兵们都很喜欢。

    同时,孟星渊和工匠们对箭镞也进行了改进:将双翼镞改成了三棱镞。因为三棱镞的外形和现代子弹的弧度相似,不仅受风力的影响减小,飞行稳定,还大大增强了穿透力。

    孟星渊把试做出来的弓箭和三棱镞,交给秦始皇试射。秦始皇先是仔细研究了一番,然后犹豫着发射了一次,正中五百步外的靶子(秦时六尺为一步,一尺约23厘米,一步即1.38米,500步大约为700米)。秦始皇大声叫好,并下令抓紧时间,大力生产。

    孟星渊制造出来的战车,也不是和以前那样的前驾四马,甲士三人的一样。他设计的战车更像是一个大号的手推车。俩根粗大的木杆为把手,需要四个士兵合力才可以推动。封闭的车厢和巨大的车轮倒插着手指粗细的铁钉,整个战车看起来就像一只四方形的刺猬。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子设计,来询问孟星渊和蒙恬,俩人都是笑而不语。

    一百日转眼而过,到了秦军出征的日子。那天艳阳高照,微风习习。秦始皇站在高处,俯视着他的军队。军容严肃,旗帜飘飘,战马精神,铠亮刀寒。

    有人宰杀了牛羊,并在队伍前面献祭了天地和祖先,祈求保佑可以顺利出征,胜利而归——这叫做“殉阵”。蒙恬亲自将牛羊的鲜血淋在自己的兵器和战鼓、旗帜等等上面——这叫做“衅”。祭祀以后,马上有人把牛羊肉煮熟,分给出征的将士们食用。这些肉叫做“胙肉”。

    秦始皇看着眼前的队伍,想起自己戎马半生,不仅豪气大发,大喊一句:“拿酒来!”他接过酒罐,亲手为蒙恬、孟星渊和其他将领倒满,也为自己倒了一碗。

    “诸位将士,此次出征,乃是为了驱除匈奴,保我家园。朕相信你们定会在蒙恬、孟星渊俩位的带领下,大败匈奴,大胜而归。干!”

    众人一起喝干了手里的酒,并把空碗用力摔在地上。“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响成一片。

    “臣定不辱使命!”

    “好!朕就在此等待各位的好消息!”

    “出发!”蒙恬大喊一声。战鼓擂擂,号声响起。整齐的队伍有秩序地动了起来。

    “匈奴人,你的好日子到头了。”孟星渊在心里默默地说。

第十五章 出征匈奴 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