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六十七章 兵临城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雄州,又名瓦桥关。

    nbsp后周显德年间,周世宗挥师北上,仅仅四十二天,便兵不血刃,连取三关二州。

    nbsp三关,即瓦桥关(雄州)、益津关(霸州)、淤口关(信安军)。

    nbsp雄州、霸州、信安防线以北,地势日趋抬升,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山中关隘多为契丹南下的冲要之地。

    nbsp唐以前,历朝皆是以山中长城为防御圈,拒胡人于塞北。

    nbsp然而,自石敬瑭割让燕云之地后,燕山周围的要塞尽入契丹人之手,自此,战略的主动权也就落入了契丹人手中。

    nbsp自宋太祖起,宋朝历代皇帝无不希望收复幽云之地。

    nbsp只可惜,大宋战神两次北伐,尽皆失败,惨烈的代价,也让宋朝君臣明白,幽云之地不是那么好收复的。

    nbsp而后,宋朝君臣的注意力便放到了雄州、霸州、信安防线上,转攻为守,以拒马河为界,在山脚的平原地区修建了一道‘水长城。

    nbsp虽然修建‘水长城的代价很大,但不得不承认,‘水长城确实是有效果的。

    nbsp凭借水塘之险,可以有效的降低契丹骑兵的机动性。

    nbsp五月二十三日。

    nbsp契丹大军兵临瓦桥关,旌旗招展,放眼望去,浩浩乎不知其远也。

    nbsp雄州城墙上,张昭远望着浩浩荡荡的契丹大军,眼中不禁露出几分忧色。

    nbsp契丹人是有备而来啊!

    nbsp看看那些成建制的攻城器械,说明契丹人并不是准备薅一把羊毛就走。

    nbsp张昭远是宋初大将张凝之子,张凝是太宗的潜邸旧臣之一,素有骁勇。

    nbsp景德年间,辽军南下,张凝父子和杨延昭为先锋,各领精兵分守地方,此战中,张凝部大胜辽军,缴获契丹兵马器物数以万计。

    nbsp战后,张凝因功获封殿前都虞侯。(殿前司统兵官,仅次于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nbsp作为名将之子,张昭远亦是不坠将门子弟风范,勇武过人,历有战功,是边地知名的将领之一。

    nbsp(PS:宋朝重文轻武是不假,不过宋朝君臣也不是傻瓜蛋,似雄州这等边防重镇,历任知州基本都是武臣,自建隆二年(961)到宣和六年(1124),雄州52任知州中,武臣49人,文臣2人,1人文武不祥)

    nbsp“将军,有令使入城!”

    nbsp就在张昭远暗思该如何御敌之时,一名亲兵匆匆跑到塔楼。

    nbsp“何人传信?”

    nbsp亲兵道:“是小杨将军。”

    nbsp小杨将军?

    nbsp前线之中,能称之为小杨将军的,唯有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一人。

    nbsp“走!”

    nbsp言罢,张昭远抬起步子,径直向着城中官衙疾行而去。

    nbsp不一会儿,他便看到了故人之后。

    nbsp“见过将军!”

    nbsp知州,虽然是文臣编制,但张昭远仍是喜欢旁人称他为将军,这一点,杨文广当然是知道的。

    nbsp“总帅有何使令?”

    nbsp张昭远摆了摆手,示意杨文广无需多礼。

    nbsp军情紧急,此刻他迫切的想要知道王德用打算如何破敌。

    nbsp契丹人来势汹汹,据探马回报,城外的大军至少有十万之数,而且,霸州下属的永清县已被契丹人占领。

    nbsp永清,虽然不是战略要地,但占据了永清,也就意味着切断了霸州和雄州的联线。

    nbsp如果契丹另一路大军在渡过了御河,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nbsp“总帅有令,命将军于未时末(下午三点),率军出城突袭契丹大营!”

    nbsp此话一出,张昭

第两百六十七章 兵临城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