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四十八章 拜相[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三天后。

    nbsp丁谓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拜王钦若为宰相的诏书,如期传到了政事堂。

    nbsp看到这份诏书,政事堂中的几位执政,虽然觉得很突然,但仔细一想,似乎也没什么不合适的。

    nbsp真算起来,王钦若的资历比丁谓还要老。

    nbsp虽然王钦若第一次拜相是天禧元年(1017),但自景德三年(1006),王钦若迁为知枢密院事时,他便有了隐相之称。

    nbsp彼时,真宗很是器重王钦若,即使那时的王钦若没有拜相,他实际上却有了宰相之实。

    nbsp如果不是王旦、寇准、向敏中等北方系大老的反对,王钦若拜相的时间至少会提前四五年。

    nbsp虽然官场很现实,但具体问题还是得具体分析。

    nbsp比如这次,王钦若拜集贤相,按照规制,他要比丁谓稍低一等,但考虑到王钦若的资历,官位上的差距已经足够被抹平。

    nbsp两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nbsp若是真要论一个头名,支持王钦若的人,恐怕还会更多一点。

    nbsp毕竟,丁谓以前还当过王钦若的小弟,如果不是王钦若大力提拔,丁谓能不能走到今天,也许还是个未知数。

    nbsp不过,王钦若重归相位,对于丁谓而言,也不是一点好处也没有。

    nbsp咸平年间,王钦若知贡举期间,牵扯进了一场科举舞弊桉,河阴士子常德芳状告临津县尉任懿贿赂王钦若。

    nbsp然后,此事便传到了时任御史中丞的赵昌言耳中。

    nbsp赵昌言是什么人?

    nbsp他是王旦的岳父,同时,也是北方派系的大老之一。

    nbsp得知此事后,赵昌言敏锐地察觉到了机会,一个扳倒王钦若的机会。

    nbsp其后,赵昌言以此事为由发难,直接将科举舞弊桉捅到了真宗面前。

    nbsp只可惜,赵昌言低估了真宗对王钦若的器重,同时也低估了王钦若的狡猾程度。

    nbsp查桉的过程中,王钦若直接一推二五六,‘洗脱了自身的嫌疑。

    nbsp然后,真宗便信了,保住了王钦若。

    nbsp最终,赵昌言不仅没有扳倒王钦若,反而因为科举舞弊安受到了牵连。

    nbsp也不知是买通了状告人,还是真宗力保,总之,常德芳最后没有攀咬王钦若,转头告了另外一位贡举官洪湛。

    nbsp而洪湛又和赵昌言的门人梁颢颇有交集,两人有着通财之宜。

    nbsp于是,王钦若便借机将赵昌言卷入了科举舞弊桉,事后,赵昌言被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

    nbsp虽然后来重新起复,转为地方知州,但直到死前,赵昌言也没能重新回到京师。

    nbsp也正因为此事,王钦若和北方系的官员彻底走到了对立面,再也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nbsp丁谓虽然也是南人宰相,但他有机会和北方系眉来眼去。

    nbsp而王钦若,却没有!

    nbsp王府。

    nbsp拜相的敕书发布后,昔日门可罗雀的王府,瞬息之间又重回车水马龙之景。

    nbsp拜帖就像不要钱似的,如雪花一般飞入了王钦若的宅邸中。

    nbsp看着堆积如山的白天,王钦若眼中并无半点喜色。

    nbsp重归朝堂,确实是他心中所想。

    nbsp可此时的朝局,已然和前朝大有不同,北方系的官员,看似被官家大举打压。

    nbsp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nbsp并非如此!

    nbsp参政吕夷简、枢密副使曹韦、御史中丞刘筠,哪一个不是北方系的中坚?

    nbsp并且,参政进一步便是拜相,枢密副使进一步便是执掌西府。

    nbsp由此观之,南方士人和北方士人的争斗,仍然是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nbsp毕竟,下

第两百四十八章 拜相[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