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七章 王曾的本意[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曾是一个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哪怕被贬了官,他仍然不忘国事。
nbsp不出意外,今岁的新科进士大部分都会派到地方。
nbsp对于这些刚刚入仕的新人,王曾毫不怀疑他们的忠心,但他们也可能会成为不稳定的根源。
nbsp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太急了,不行,太弱了,也不行。
nbsp该大时大,该小时小,才能做出一锅鲜美的鱼汤。
nbsp分寸的把握,尤为重要!
nbsp而这,恰好是新科进士缺少的东西。
nbsp凡事都具备两面性,尤其是地方官,作为最接近百姓的亲民官,难处很多。
nbsp偶尔也会用上一些看似不合适的策略。
nbsp当然,其中肯定不乏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但王曾坚信,那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官员还是心系朝廷,心系百姓的。
nbsp不能因为几颗老鼠屎,便全盘否定所有人的。
nbsp这样对那些兢兢业业的官员,不公平。
nbsp为国为民的官员,需要监督吗?
nbsp什么样的人,需要监督?
nbsp唯有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官员,才需要监督。
nbsp况且,朝廷本来就有地方监司,现在又多加了一层。
nbsp如此一来,进士观政的用意还需要多说吗?
nbsp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nbsp其实,王曾理解帝王的猜忌心。
nbsp历代帝王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总觉得有人想害自己,想夺权,想颠覆自己的统治。
nbsp五代时期的遗毒,更加加剧了此类想法。
nbsp太祖、太宗、真宗,莫不是致力于分割相权、军权,如此做法,既是稳固赵宋的统治,也是为了终结乱世。
nbsp因此,哪怕文人的权力被变相了压制了,也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抗议。
nbsp但到了官家这一代,赵宋的统治基础已经足够稳固,眼下,已然不需要层层监督。
nbsp适当的松绑一些,也许会更好。
nbsp冗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nbsp信任的缺失!
nbsp所以,为了稳固政权,一层又一层的监督就被套上了。
nbsp王曾很担心,如果长此以往的话,君臣关系很可能会越来越紧张。
nbsp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nbsp君主无法百分百的信任臣子,臣子又如何百分百的回报君主?
nbsp显然,王曾是崇尚以德治天下的,教化才是重点。
nbsp此时,王曾还不知道,他马上就要换位置了,他的那封奏疏给了李杰一个感觉。
nbsp王曾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好忽悠?
nbsp不然的话,王曾为何呈上一份罢殿试的奏疏?
nbsp殿试固然是缺点,但殿试却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终宋一朝,除了谅阴期和特恩之外,殿试从未取消。
nbsp明清也是一直沿用三级科举制度。
nbsp哪怕到了废除科举的年代,科考的余韵仍在回响。
nbsp学习改变命运,就是最好的印证。
nbsp……
nbsp……
nbsp……
nbsp政事堂。
nbsp看到宫中最新传出的手诏,吕夷简的嘴角不由露出一抹苦笑。
nbsp【知青州王曾,改知兖州】
nbsp虽然青州和兖州都是古九州之一,但到了宋初,青州和兖州的地位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nbsp和青州相比,兖州要稍逊几
第两百二十七章 王曾的本意[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