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初见成效[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福宁殿。
nbsp“官家,政事堂那边传来消息,开封府界,京东路,京西路的裁军一事,进展颇为顺利。”
nbsp“那些被拣选的人,得知放免归家的恤恩,丝毫没有怨言,纷纷盛赞皇恩浩荡。”
nbsp“如今,三地一共拣选了近一万人,并且拣选仍在继续,依照政事堂的计划,最终应该能裁撤掉两万人左右。”
nbsp提到‘两万这个数字,雷允恭语气一顿,连忙用眼角的余光瞄了一眼官家。
nbsp这个数字,太大了。
nbsp当他第一次得知这个数字时,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人在中饱私囊!
nbsp三地的厢军总数不过七八万人。
nbsp结果,淘汰者竟然高达两万!
nbsp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厢军中有四分之一的人不合格。
nbsp虽然厢军只是役兵,不是真正的作战部队,但这个淘率概率也太高了一些。
nbsp之前的厢军将领,难不成都是饭桶吗?
nbsp‘幸好官家没有动怒。
nbsp眼看官家一副云澹风轻的样子,雷允恭提着的心也跟着落了回去。
nbsp其实,对于这个淘汰率,李杰一点也不意外。
nbsp依宋朝的兵制,厢军本就是老弱病残的集中地,淘汰率高一点,很正常。
nbsp何况,厢军也是喝兵血的重灾区。
nbsp厢军的待遇不比禁军,厢军的郎将,收入有限,动歪脑筋的人自然就多了。
nbsp李杰甚至觉得淘汰的少了一点,不过,考虑到未来的基建计划,厢军确实不宜裁撤太多。
nbsp在他的计划中,厢军未来的编制不止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
nbsp至于,多的那些人从哪来?
nbsp当然是从禁军中淘汰出去。
nbsp战争,从来不是以人数论输赢,三十万乌合之众,也比不上一万精兵。
nbsp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桉例,可不少。
nbsp如果不能提高军事素养,人数再多,也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nbsp提高战力,才是禁军的要务。
nbsp“三地的厢军军费开支,每年预计能够减少三十万贯。”
nbsp“很好。”
nbsp李杰微微一笑,嘱咐道。
nbsp“传诏中书,朕从内库中拨款三十万贯,交付至三司,令三司尽快于三地重建州学。”
nbsp虽然这三十万贯只是预期数字,但兴学的事,李杰却准备尽快提上日程。
nbsp此一时,彼一时。
nbsp前不久,他才刚刚给文臣们来了一记狠得,现在也是时候给个甜枣了。
nbsp用三十万贯来堵住文臣的嘴巴。
nbsp这买卖,很划算。
nbsp值得一做。
nbsp此外,寇准那边也有消息传来,而且是好消息。
nbsp最近这段时间,不少儒士都相邀前往应天书院,应天府距离西京并不远,很多儒士途径西京的时候,都会去寇府拜访一二。
nbsp按照李杰的意思,寇准也试着吹了吹风。
nbsp最终,结果是喜忧参半。
nbsp支持以诗赋取士的人确实不少,但不少有识之士,也看出了科举制度中的隐忧。
nbsp如今的科考制度,考的是博闻强记的能力,不问才学器识,即便是才学俱佳的考生,应试是用错韵脚,也会被黜落。
nbsp天下之士,皆奔走于声病偶对之间,探索圣贤之学奥者,百无一二。
nbsp长此以往,科举还能为国取士吗?
nbsp而且根据寇准的汇报,绝大多数赞同科举改革的,多是出身寒门的名儒。
nbsp这一点,其实很有意思。
第一百六十六章 初见成效[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