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六章 巧言令色,当惩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而今,新皇刚刚登基,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百姓经不起折腾了。

    nbsp起初,王曾以为天子年幼,又恰好女子主政,朝廷应该不会兴大役。

    nbsp结果谁曾想,先帝还未入临,一个名为范仲淹的选人,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上言浚河?

    nbsp当真是巧言令色!

    nbsp“王参政,此言差矣!”

    nbsp这边,王曾话音刚落,那边,丁谓立马就出演反驳。

    nbsp就在王曾发言之时,丁谓一直偷偷地观察官家和太后的神色,他发现,太后似乎比较亲善王曾的言论。

    nbsp但官家却不一样。

    nbsp官家脸上面目表情,既看不出喜,又看不出怒。

    nbsp故此,丁谓认为既然看不出喜色,那么官家应当是不喜欢王曾的言论。

    nbsp再结合今天的议政是由官家发起的。

    nbsp官家的意思,还用继续猜吗?

    nbsp不用!

    nbsp如果官家觉得没必要浚河,那完全没有召集两府重臣廷议的必要!

    nbsp“丁相,有何高见?”

    nbsp另一边,王曾转过头来,目光幽幽的看向了丁谓。

    nbsp又是他!

    nbsp先帝在位时,便是丁谓在一旁怂恿先帝大兴土建的!

    nbsp东封西祀,也少不了丁谓的撺掇!

    nbsp尽管王曾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但他心中的念头也不全然是假。

    nbsp泰山封禅,向天地神汇报王朝的功绩和伟业,并昭告天下。

    nbsp封禅不仅是最为重大的祭祀典礼,同时也是是历代帝王的最高追求。

    nbsp始皇帝是史料记载中第一位举办泰山封禅的皇帝,他的后继者仅有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几人而已。

    nbsp历朝历代,封禅的帝王人数少,一方面是因为自觉功绩不足以封禅,另一方面也有经济原因。

    nbsp单单封禅一项的花费,宋真宗便用了近千万贯。

    nbsp当然,宋真宗也不是完全的昏君,似封禅这样的大事,他也不敢擅自一人做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他先是从侍读学士杜衍那里,得到了河图洛书不过是圣人皆以神道设教的理论印证。

    nbsp然后又以珠宝行贿宰相王旦,在政治上得到了王旦的默许。

    nbsp最后,他又向时任‘权三司使的丁谓询问,朝中的财政能不能支撑封禅。

    nbsp彼时,封禅不仅是真宗为自己正名的手段,同时也是南方士人上位的天梯。

    nbsp身为南方士人一系的丁谓,自然不会给出否定的答桉。

    nbsp“呵呵。”

    nbsp丁谓微微一笑:“高见不敢当,不过只是有些愚见罢了。”

    nbsp言罢,他正了正身子,面向御台。

    nbsp“陛下,臣以为浚河一事,势在必行!”

    nbsp“据臣晓之,苏湖之地平均五年,便有一次水患。”

    nbsp“天下之漕粮,莫重于东南六路,苏湖之地更是东南六路中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

    nbsp“治好苏湖之地的水患,以苏湖之地的条件,仅苏湖之地的产量,就足以供应京中禁军所需!”

    nbsp“故此,臣赞同范仲淹之奏议!”

    nbsp说着,丁谓语气微顿,话锋一转。

    nbsp“然,太湖乃巨湖,浚河乃大役,且须慎重。”

    nbsp“臣建议遣精通水利者,先考覆之。”

    nbsp“待其回京,再行廷议,深切论之。”

    nbsp官家属意浚河,丁谓又打算支持官家,这中间涉及到的功绩,丁谓自然不会放过。

    nbsp不然的话,岂不是白忙活了?

    喜欢。

第九十六章 巧言令色,当惩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