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取士,赈灾与野心[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宇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科举选拔出的官员,都是经过系统学习的,熟悉政务流程,上任后能快速上手,不会像有些举荐上来的官员那样,只会空谈,不懂实务。
nbsp眼下灾情紧急,正需要这样的官员去处理各地的事务,若是用那些只懂空谈的士族子弟,怕是要误了大事。”
nbsp虞王听完,脸上露出赞同的神色:“国师这个主意好!
nbsp既能解决官员短缺的问题,又能打击士族、巩固王权,还能选出有用的人才,可谓一举多得。
nbsp你教出来的学子,本王信得过!
nbsp这科举之事,就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尽快办好,可不能让各部衙门空太久。”
nbsp“臣遵旨!”张宇躬身领命。
nbsp。。。。。。
nbsp在接下来的几日,张宇几乎忙得脚不沾地。
nbsp他一边要统筹淮河赈灾事宜,每日查看各地送来的灾情奏折、协调粮草运输;
nbsp一边还要忙着筹备科举,制定详细的考试规则、挑选考官、布置考场。
nbsp他先是让人在京城的朱雀大街、东西两市,以及各州府的治所张贴告示,用醒目的朱砂字写清科举的时间、考试内容和录取规则。
nbsp告示一贴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寒门子弟们奔走相告,眼中满是期待;
nbsp士族子弟们则议论纷纷,有人不满,有人却也想通过科举证明自己的本事,而非靠家族荫蔽。
nbsp随后,张宇从学宫中挑选了三位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先生作为主考官——分别是精通律法的周先生、擅长农桑的吴先生,以及曾在工部任职三十年、熟悉工程实务的郑先生。
nbsp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他还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考生进入考场前,要接受禁卫的搜身,防止夹带小抄、书本;
nbsp考生的试卷要糊上姓名、籍贯,再由专人用统一的字体誊抄一遍,之后才交给考官评阅——这样一来,考官既不知道考生是谁,也无法通过字迹辨认,彻底杜绝了徇私舞弊的可能。
nbsp考试当天,学宫的考场外挤满了人。考场大门外,挂着“公平取士,唯才是举”的红色横幅,两侧站着手持长刀的禁卫,维持秩序。
nbsp前来参加考试的学子足有五百余人,他们大多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衫,手里提着装着笔墨纸砚的布包,脸上满是紧张和期待。
nbsp人群中,既有来自京城寒门的子弟,也有从偏远州县赶来的书生,甚至还有几位穿着锦缎、却刻意低调的士族子弟——他们不愿被家族束缚,想凭自己的本事进入官场。
nbsp围观的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为自家子弟加油,有人则盼着这些学子能早日当官,为百姓办实事。
nbsp考试持续了三天,考完后,考官们连夜阅卷,很快就排出了名次。
nbsp张宇将录取名单呈给虞王,虞王看后十分满意,亲自在大殿上召见了这五十名学子。
nbsp殿内,虞王坐在王椅上,看着下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笑着说道:“朕今日见你们,就像看到了虞国的未来。
nbsp你们不必拘谨,今后在朝堂之上,只需尽心办事,为百姓谋福,朕定不会亏待你们。”
nbsp随后,他按照成绩高低,将学子们分配到各部衙门和地方官府:李默、赵轩等人被分配到户部、吏部,协助处理赈灾粮款统计、官员任免事宜;
nbsp王磊和另外几名实务科优异的学子则被派到工部,负责淮河堤坝的修复工程;
nbsp其余学子则被外放至受灾严重的州府,担任通判、县令,统筹地方赈灾和民生事务。
nbsp这些学子大多是张宇亲自教导的,不仅有真才实学,还熟悉张宇推行的各项新政,上任后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nbsp在户部任职的李默,只用了半个月,就重新梳理了全国的粮草储备账目,找出了几处被地方官员虚报的缺口,为朝廷节省了大量赈灾粮款;
nbsp在工部任职的王磊,带着工匠们前往黄河沿岸,实地考察堤坝溃决情况后,提出了“分段修复、加固堤基”的方案,比原计划节省了三成的工期和费用;
nbsp被派到淮南州担任通判的赵轩,深入民间,先带着随从走遍了淮南州的十二个受灾
第76章 取士,赈灾与野心[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