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燃2001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09章 你们80后,是垮掉的一代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吴楚之接着话,随意的坐在旁边的桌上,将工作人员递过来的小蜜蜂扩音器别在腰间,

    nbsp“富桦总……唉!老富,这么叫没意见吧?

    nbsp在获得富桦肯定的回复后,吴楚之继续说道,

    nbsp“老富,我问你一个问题,当年你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你的爸妈、亲戚长辈送了你什么礼物?”

    nbsp富桦却自嘲的笑了笑,“唉……小吴总,没有什么礼物的。

    nbsp不瞒您说,我当年哪有现在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条件?”

    nbsp吴楚之亲和的语气,让富桦也不得不转变着态度,一改之前咄咄逼人的姿态,开始絮絮叨叨的说着,

    nbsp“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们家是既高兴又发愁的。

    nbsp高兴的是,我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还是华科大,那会儿华科大可比清北名号响多了。

    nbsp而我们愁的是,这学费……

    nbsp我是70年的,89年参加高考,小吴总你可能不知道,那一年也是高校收费的第一年。

    nbsp我考起了公费生,那会儿公费生的学费,虽然现在看起来不高,才200元一年。

    nbsp但对于我们家当年来说,也是一笔无法承担的巨款。

    nbsp那时……要不是村里的亲戚们帮忙凑,我是交不起这学费的,所以我当年哪有什么礼物?

    nbsp我也不敢把他们凑的学费当做礼物,那是一份份我还不完的恩情。”

    nbsp说到这里,他的眼睛都红了。

    nbsp在座的人听了富桦这番话,纷纷陷入了回忆,会议室的气氛也变得有些沉重。

    nbsp有人轻叹一声,低下头摩挲着桌面,像是在抚触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nbsp“老富这说的就是俺当年啊,为了那点学费,家里闹腾了好几天,最后还是靠卖粮食才凑齐的。”

    nbsp一位来自农村的中层主管,眼眶泛红,小声嘟囔,

    nbsp“可不是嘛,那时的日子,真是难啊。学费几百块就能压垮一个家庭。

    nbsp当年要不是我三个已经嫁出去的姐姐帮衬,我哪有今天。”

    nbsp“我是我哥去鹏城打工供养出来的……”

    nbsp“我弟为了我,初中读完就没念了,我欠他一辈子啊……”

    nbsp不少人开始小声讨论起来,讲述着自己或身边人的类似经历。

    nbsp那些关于贫困、关于求学、关于亲情的故事,在会议室里悄然流淌。

    nbsp严恒等人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也被深深触动,他轻声对秦旭说,

    nbsp“真没想到,老一辈的人为了上学,经历了这么多的艰辛。”

    nbsp秦旭也是默然了。

    nbsp他们以为富桦的故事已经够惨了,没想到那些老一些的中高管们,他们的求学经历更是艰难。

    nbsp这是他们不曾深入接触的一个群体。

    nbsp会场里感慨的不只富桦这一代的70后,还有和他们父辈同龄的50后、60后。

    nbsp毕竟现在也才2001年,70年出生的富桦,现在不过31岁,如果真要划分代际,他算完全的少壮派。

    nbsp计算机此时刚刚进入盛世,所以从业人员也不算太老,像楚天舒一般的50后,在公司里也少。

    nbsp封疆大吏中,更多的是和路振宇、龚明一代人的60后。

    nbsp但,这是和他们父辈完全不一样的50后、60后。

    nbsp像秦旭、高超等能出生在城市里的80后,尽管和严恒、卓浪比起来也只是普通家庭,但就这一点也说明了他们的父辈已经赢了至少80%的同龄人。

    nbsp因为他们出生的1983年,华国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20%。

    nbsp那时,80%的人都是农民。

    nbsp吴楚之并没有制止会议室里跑题的议论纷纷。

    nbsp倒不是因为茶话会氛围的缘故,而是因为他此时觉得杨诩说的‘共享柔软这个词语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nbsp不管议论偏到了哪里,更多的是在吐槽时代的变迁。

    nbsp甚至很多言论让后世的键盘侠们都自愧不如,只能说一声还是老辈子胆子大。

    nbsp但至少此时,会议室里的气氛慢慢的有了点团队的意思。

    nbsp随着众人的忆苦思甜,一些以前不曾听闻的东西在秦旭等人的脑海里渐渐的清晰了。

    nbsp85年以前,读大学是免费的,而且每个月还有足够日常生活的补助。

    nbsp85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从此,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

    nbsp当时的大学生分成了学费免费的公费生和学费1000元左右的自费生。

    nbsp89年大学开始全面收费,对原本的公费生象征性地征收200元(自费生涨价为2000元),是当年城镇居民平均收入1376元的1/7,加上其他开支,平均以每年600元算,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占居民年收入的50%左右。

    nbsp但那是城镇居民的年收入,是个人的。

    nbsp89年农村家庭平均年纯收入为602元,是家庭的。

    nbsp(对农民而言,其实可以视作一个经营主体,种田养猪之类的是有成本的)

    nbsp理论归理论,实际上一个农村家庭的年纯收入根本无法承担一个大学生的年支出,毕竟一大家子的还有支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作为一个重生者,吴楚之其实很清楚富桦之前看他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根源在哪。

    nbsp都羡慕那个时代读大学真的可以逆天改命,但真回到那个时代,极大概率是没法读大学的。

    nbsp报名人数266万人,招生人数仅60万人,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仅23%。

    nbsp这个数字很低,但还不是全貌。

    nbsp简单减掉18年,1971年全国出生人口2551万,以此作为基数计算,高考录取率仅

    nbsp再往前几年,比如1981年,这个数字是换做本科是

    nbsp万分之五不到。

    nbsp81年时全国88所重点大学一共才录取7500人,而今天清北两校大一新生入学人数就7200人。

    nbsp这就是当年真正能够通过高考实现逆天改命的几率。

    nbsp比现在全国拉通计算的清北录取率还低。

    nbsp二者一比较……

    nbsp连刷题模式就能通过的高考难度都不过了的人,回到当初是选拔天才精英的年代?

    nbsp高中都读不了的。

    nbsp吴楚之不敢保证自己在那种难度上有没有大学读,但他知道,秦小莞回到那时是肯定没有书读的。

    nbsp毕竟,那是着名的题海运动家、难题绝缘体。

    nbsp所以,他更理解一件事。

    nbsp其实,7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打骨子里看不上80后的大学生,他们认为80后这群人能读大学,完全是时代的红利。

    nbsp因为吴楚之也是这么看90后、00后的。

    nbsp特别是他教书的那几年。

    nbsp哪怕是燕大,也是如此。

    nbsp前世有个燕大教授是这么说的,智商低于110的人就不要上燕大。

    nbsp吴楚之想说,在他高考的那个年代,智商低于120的人就不要上燕大。

    nbsp但是他更清楚,在富桦的那个年代,智商低于130的人,根本没有大学读。

    nbsp所以,他也不会把富桦当傻瓜去骗什么。

    nbsp过了几分钟后,吴楚之捡起了话题,对着富桦指了指那边乐呵呵的楚天舒,

    nbsp“老富,我也不卖惨什么的,我高考完,我小舅就给了我一万。当然你可以说,我小舅财大气粗。但是……”

    nbsp他点了点秦旭,“秦旭的爸妈都是69信箱也就是719厂的,现在是新兴仪器厂的普通工人。”

    nbsp他转头问着秦旭他爸妈高考后送了他啥。

    nbsp“一个索泥的CD机。”

    nbsp说到这里,秦旭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发,“其实本来是一台手机的,不过暑假跟着你挣钱,我

第409章 你们80后,是垮掉的一代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