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线索[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能有半分大意。
nbsp这些天的经历早已印证了一个事实——他赖以观察细微的「造化之眼」,并非无所不能的神技。
nbsp这双眼睛的确能让他捕捉到寻常人难以察觉的蛛丝马迹:比如空气中异能量流动时泛起的淡金色纹路,比如植物叶片在吸收养分时脉络里细微的搏动,甚至能看清土壤深处根系缓慢生长的轨迹。
nbsp可这份“看见”的能力,终究要建立在他对事物“原本属性”的认知之上。
nbsp若是他对某样东西的本质一无所知,即便「造化之眼」将所有变化都清晰呈现在眼前,他也如同对着一张无字地图,无法从中读出任何异常。
nbsp直到意识到云溪镇的植物可能存在问题时,张玉汝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早已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误。
nbsp云溪镇的植物,大多是他从未见过的品类。
nbsp有的灌木叶片呈螺旋状卷曲,叶背上布满了针尖大小的银色圆点,到了傍晚还会透出微弱的蓝光;有的草本植物茎秆里流淌着淡紫色的汁液,触碰后指尖会残留一丝冰凉的麻痹感;还有的藤蔓会顺着异能量的流向生长,藤蔓上的花苞会随着能量波动开合。
nbsp这些植物与他从前在怀庆府、甚至在开封府见到的植被,有着天差地别的形态与特性。
nbsp正因为这份“陌生”,过去这些天里,即便「造化之眼」清晰地映出它们的变化——比如某株灌木的叶片圆点数量从七颗增至九颗,比如某段藤蔓的生长速度比前一日快了半寸,他也只当是这些特殊植物的“正常生长规律”。
nbsp毕竟在他的认知里,万事万物本就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而他初见这些植物时,它们便是这般奇特的模样;之后所有的细微改动,又都建立在这个“初始形态”之上,没有任何参照物能让他判断“这是否反常”。
nbsp这大概就是「造化之眼」最明显的弱点了:它能看见“变化”,却无法判断“变化是否正常”。
nbsp若是某样事物在张玉汝接触之前,就已经被人为改造、或是处于某种非自然的特殊状态,那么之后即便再发生细微的变动,只要没有超出“初始特殊状态”的范畴,就很难让他生出警惕。
nbsp就像一个人从未见过真正的苹果,第一次见到的便是被染成蓝色的苹果,那么之后这颗苹果从浅蓝变成深蓝,他也只会觉得“苹果本就该是蓝色,颜色变深只是正常现象”,绝不会想到“苹果原本该是红色”。
nbsp当然,这个弱点并非无法弥补。
nbsp它更像是一块需要用“学识”与“经历”来填充的空白——随着张玉汝见过的植物越多、了解的物种特性越广,「造化之眼」捕捉到的变化,就能与他脑海中的“正常标准”形成对比,那些异常之处自然会无所遁形。
nbsp比如他从前熟悉的“青灵草”,正常情况下叶片边缘该是光滑的,若是「造化之眼」看到叶片边缘出现锯齿状凸起,他立刻就能判断“这株青灵草大概率被异能量污染了”。
nbsp可面对云溪镇的陌生灌木,他没有任何“正常形态”的参照,自然无法察觉异常。
nbsp简单来说,张玉汝的见识越广博,经历越丰富,这种“因陌生而忽略异常”的情况就会越少。
nbsp反之,那些他从未接触过、从未了解过的事物,就像是藏在暗处的猎手,有机会凭借他认知中的“空白”,对他造成“初见杀”的效果。
nbsp这不是「造化之眼」失效,而是他的认知还未跟上眼睛的“看见”,无法将“变化”转化为“警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当然,即便存在这样的认知局限,「造化之眼」带给张玉汝的帮助,依旧是无可替代的。
nbsp它就像一柄藏在暗处的精密标尺,能帮他丈量出寻常人看不见的“异常轮廓”。
nbsp张玉汝自己也说不清,这世间究竟有多少人选择了“变化之道”,又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开发出「造化之眼」这类专注于观察细微的能力。
nbsp他只知道,从他离开怀庆府至今,走过的聚居地不算少,却从未听说过有第二个人拥有类似的能力。
nbsp想来即便真有,数量也必然极少,少到足以让这种能力始终处于“小众”甚至“隐秘”的范畴。
nbsp也正因为这份“罕见”,绝大多数势力与能力者,都很难对「造化之眼」产生针对性的防范。
nbsp他们或许会防备有人偷听、有人潜入,会在明面上布下护卫、在暗处设下陷阱,却绝不会想到,会有人能透过层层表象,看见内里所发生的一切。
nbsp于是,他们越是想掩饰某些秘密,越是会在不经意间留下“反常的细节”——比如为了让植物根系更快生长而悄悄注入的特殊能量,比如为了运输不明物质而调整的土壤异能量浓度,这些在他们看来“天衣无缝”的操作,在「造化之眼」的注视下,反而成了清晰的“指引标记”。
nbsp为了摸清这些标记背后的关联,张玉汝足足耗费了一周的时间。
nbsp这一周里,他没有贸然靠近柳家的实验室与工厂,而是借着日常巡逻、院子闲逛的机会,一点点观察云溪镇不同区域的植物——从自家小院的藤蔓,到街道两侧的古树,再到柳家宅邸外围的灌木丛。
nbsp他用「造化之眼」细细追踪每一株植物根系的走向,记录它们吸收与释放的能量特征。
nbsp直到第五天傍晚,当他站在离柳家工厂不远的一片竹林前时,「造化之眼」终于捕捉到了关键的线索:竹林深处,有几株竹子的根系格外粗壮,它们没有像寻常根系那样向四周扩散,反而朝着同一个方向——柳家工厂的地底,呈网状蜿蜒延伸。
nbsp更奇特的是,这些根系的末梢,正源源不断地向地底输送着一种淡绿色的能量,而地底深处,又有一股带着金属光泽的暗灰色物质,顺着根系的缝隙,缓慢地渗进竹子的根茎里。
nbsp顺着这条线索往下追查,张玉汝终于理清了全貌:云溪镇的绝大多数植物,其根系都通过地底的土壤,与柳家的实验室、工厂建立了隐秘的联系。
nbsp这些根系就像无数条藏在地下的“管道”,一边将植物吸收的异能量、乃至自身合成的特殊物质,输送到实验室与工厂;另一边又从实验室、工厂接收某种经过处理的暗灰色物质,再通过根茎传递到枝叶各处,维系植物的“特殊生长状态”。
nbsp这样的联系,从地面上看,几乎没有任何痕迹——既看不到能量流动的光芒,也闻不到物质传递的气味,所有交换都发生在数米深的地底,被厚重的土壤与岩石掩盖。
nbsp即便张玉汝有「造化之眼」,也需要在同一区域持续观察数小时,才能通过根系细微的收缩与能量的微弱波动,捕捉到这隐秘的交换轨迹;若非他提前认定“植物有问题”,并针对性地追查根系动向,恐怕就算路过十次、百次,也只会把这当成植物的正常生长。
nbsp这些看似寻常的植物,根本不是用来装点环境的景观,而是柳家实验室与工厂的“地下能量网”和“物质传输通道”——柳家正是通过这些植物,在悄无声息地完成着某种实验所需的能量与物质循环。
喜欢。
第18章 线索[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