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继承土地庙,从教黄皮子讨封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60章 大呲花[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春节临近,姜国开始热闹起来。

    nbsp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亘古不变的传统。

    nbsp过年了,吃顿好的——这也是老传统。

    nbsp穷了一整年的人在过年时也会阔绰一把。

    nbsp平常吃黑面,过年吃点白面。

    nbsp老面神的面头发出来的馒头又大又圆又白,先端给老面神和祖宗尝一尝,然后撤下来自己吃。

    nbsp条件再好的,割一刀肉回来剁馅包饺子,给老面神和老祖宗也尝尝荤腥。

    nbsp顺便再念叨几句:让我们来年过上好日子,吃上好的,有我们一口吃的,绝对少不了您的。

    nbsp还有年年有鱼的传统。

    nbsp比起其他肉类,鱼反而是最便宜的。

    nbsp临近河流的地方是不会缺鱼的。

    nbsp即便离河流稍远的,也有人手提肩挑的过来卖鱼。

    nbsp寻常时候,鱼没法保鲜,走上几十里路鱼都臭了。

    nbsp临近过年,北方天寒地冻,天然的保鲜,鱼就是隔夜都没关系。

    nbsp甭管大鱼小鱼,总得买上一条。

    nbsp鱼不是吃的,而是看的。

    nbsp这条承载了“年年有余”希望的鱼得从初一摆到十五。

    nbsp家里来亲戚了,就把鱼端出来,摆上。

    nbsp客人也都知道,这条鱼不是吃的,是看的。

    nbsp谁要是动了主人家的鱼,就是没礼数,没规矩。

    nbsp不过,这个规矩今年改了。

    nbsp以往家里穷,一年就一条鱼,吃了就没有了,坏了“年年有余”的好盼头。

    nbsp可今年,姜国富庶,老百姓手里都有些余钱。

    nbsp临近黄河,姜国集市上有黄河大鲤鱼,个个都有大腿粗,胳膊粗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卖的是黄河大鲤鱼。

    nbsp其中最大的几乎有一人高,又大又肥,看上去就喜庆。

    nbsp这条黄河大鲤鱼被渔人抬猪似的挑在杠子上游街窜巷。

    nbsp缸子从鱼鳃中穿过,鱼身子低垂着。

    nbsp两个渔人极力的抬肩踮脚,可鱼尾巴还是拖在地上。

    nbsp围观众人啧啧称奇。

    nbsp这么大的鱼,好几年都没见过了。

    nbsp一来是难捕。

    nbsp二来是即便捕到了也是卖往晋国、齐国,甚至杨国,而不是姜国。

    nbsp以往的姜国,是真的穷。

    nbsp可现在不一样了,一路上不断有人追着出价。

    nbsp走得越远,出价的人越多,价钱也越来越高。

    nbsp“一百个钱,一百个。”

    nbsp“我加五个,一百零五个,姜钱!”

    nbsp姜国人跟外国人做买卖时,总要强调一声自己的钱是“姜钱”。

    nbsp话语中满是自豪。

    nbsp没办法,姜国的钱含铜高,做工精致,跟其他国家的劣币不一样。

    nbsp同样一百个钱,姜国的钱更值钱,或者说最值钱。

    nbsp果然,两个渔人脚下一缓。

    nbsp一百零五个姜钱,这是一笔巨款了。

    nbsp能在姜国买不少东西,有了这笔钱,就能过一个好年。

    nbsp可是这时候,一个声音说道:“两百钱!”

    nbsp大黄站在篱笆墙边,笑呵呵的说道。

    nbsp脚跟处,狸花猫不断舔着爪子,垂涎欲滴。

    nbsp猫猫也要年年有鱼。

    nbsp有认识的,立刻拱手道一声“黄先生”,即便不认识的,也被大黄身上的气质折服,不自觉的就安静了许多。

    nbsp两个渔人闻言大喜,不过还是询问一声:“姜钱吗?”

    nbsp大黄摇了摇头。

    nbsp两个渔人顿时大失所望,嘟哝着就要走,一边走,一边在人群中扫视,寻找刚才出一百零五个姜钱的人。

    nbsp“我用姜圆!”

    nbsp说着,大黄数出二十枚当十钱。

    nbsp看到这一幕,围观众人哄堂大笑,调侃两个渔

第560章 大呲花[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