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勤奋修仙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5章 心学传播[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nbsp“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nbsp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圣人要教导好别人,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致良知。从上面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看出“致良知”三个字在王阳明心中至高无上的分量。

    nbsp“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他解释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nbsp所谓“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也就是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nbsp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3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发挥,认为良知人人皆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而且良知无所不能。

    nbsp通过良知,一个人就可以自发而本能地知道什么为是,什么为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说道“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达到的,并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又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nbsp一个人只要心有善念,心存良知,即使是身份卑微的凡夫俗子,也可以成为圣贤。这与佛家中“万物皆有佛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nbsp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天理即仁心。有些人之所以成不了圣贤,是因为这些人的良知常常被内心的私欲所侵蚀、所蒙蔽了,所以需要去除人欲,恢复良知。

    nbsp当你看到幼儿落井,你的第一反应是想去救;当你看到飞禽走兽悲鸣,就会起不忍直视之心;当你看到好端端一个物件,被无辜打碎,会起惋惜之情,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

    n

第315章 心学传播[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