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朝宠妻日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章 双卿失父,裴珲进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尺打了他三十个板子,又勒令他去抄孝经。裴琅对着肿胀的手心气得浑身发抖,根本握不住笔。他不知道自己气的是庄先生的打骂,还是气的双卿一家的遭遇。

    等放了学,他又去了一趟双卿家,却被庄氏拦在了门口,说双卿渐长,男女有别,让他为着双卿的名声考虑,以后都不要来了。

    裴琅忍了一天的气都没发作,这会儿却被她一句话给气出泪来。他感到十分丢脸,匆忙把它擦干走了。

    他走进自己村里,却发现裴家人也是挤挤攘攘的。等回到家里问了老沈氏才知道,原来是裴许氏那两岁的孙儿宝哥儿没了,大家都赶着去她家分东西吃绝户呢。

    裴琅不知该说些什么,也没胃口吃晚饭,他向老沈氏告了罪,推开卧房的门倒头就睡了。

    从那以后,双卿便再也没有出现过。生活里少了一个人,令裴琅感到十分不适应,他本以为时间一长自己就慢慢淡忘了,结果却发现不论何时,只要一想起那个瘦弱的身影他就会感到悲哀。

    裴琅不再顾忌庄氏的话,开始了每天去找双卿的历程,虽然十有八九都见不着面,但只要能有一回见上面,他就很开心了。双卿正在守孝不能出门,他便给她带了几本诗词解闷,有一次双卿还满脸羞愧地跟他说想要些纸笔,裴琅便从书箱里掏出来给她,但她只拿了几张,死活不肯多要。

    到了十月份,又有一个重磅消息传来——于家的于振中了状元!这下可不得了,整个金坛县都炸开了。等于振还乡后,不仅于家人大肆庆祝,就连金坛县令也亲自设宴为之接风洗尘。

    裴琅搜遍了前世的记忆,也想不起来于振是谁,只好向裴珲询问。裴珲正在准备进京赶考的物什,听他问了便说:“这位于振,于鹤泉可是康熙五十九年的解元啊,得中状元也在情理之中。”

    “这于家人也太厉害了。”裴琅深深地感慨。

    “确实啊”裴珲说,“这于状元的父兄当年也是文采飞扬的人物,只可惜都英年早逝,听说于状元还是由族叔抚养长大的。”

    “哥哥一个人进京真的可以么?”裴琅帮他把换洗的冬衣放进行李箱中,有些担心地说。

    “没事的”裴珲不在意地笑了笑,“祖母年纪大了,你又这么小,跟着去了我反而不放心。我也不是一个人,县里也有几个要去的,我们已经约好了结伴同行。”

    他见裴琅还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不由“嗤”地一声笑了出来,说:“二郎这副模样,不知情的还当你是我亲妈呢!”他说完才觉得这话有些轻浮,又边忍笑边说:“开玩笑的,二郎勿恼。”

    裴琅不仅不恼,反而有些开心,因为裴珲活泼的样子实在难得一见,再说他的实际年龄本来就比裴珲大嘛。

    裴珲笑够了,又换了个话题说:“这次上京赶考的还有于老的儿子,于枋。他今年乡试的名次甚高,于家怕是又要多一名进士了。”

    “就是前两年我们在如意居见到的那个于家小孩的爹么?”裴琅问道,他对那个中二少年印象深刻。

    裴珲点了点头,说:“正是。他还有位亲哥哥叫于树范,如今正在宣平做知县。”

    “我怎么感觉他们家人中进士就跟吃饭喝水似的”裴琅趴在行李箱上唉声叹气,“他们家还有别的进士么?”

    “自然有的,于枋的堂兄于柟,就是康熙六十年的进士。”裴珲好笑地看着裴琅说,“人家是簪缨世家,人脉师资无数,优秀子弟多也是理所应当,二郎与其在这儿哀嚎,不如爬起来读书去。”说罢就轻轻拍了下他的后背,叫他起来。

    裴琅赶紧站直了身子说:“哥哥一定也能高中的。”

    “但愿如此。进京一趟开销不菲,考上了就能为家里省点开支。”裴珲摸着他的脑袋说,“二郎快长大了,也该留点银子给你娶媳妇了。”

    裴琅险些被噎着,他推开裴珲的魔爪躲得远远的说:“哥哥还没娶呢,做弟弟的怎好赶在哥哥前头,这话该留给你自己才是。”

    裴珲大笑起来。

    裴珲一个人进京,老沈氏毕竟是不放心的,大包小包地准备了一堆,除了药材,干粮等必需品外,还有蜡烛、茶叶包等琐碎杂物,甚至还想给裴珲买个书童,以便路上照顾他起居。

    裴珲哭笑不得地对她说:“咱们又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哪里用得着书童伺候,随便买个不知根底的还不如不要。孙儿只是去赶考,叫您弄得跟搬家似的。”

    老沈氏解释道:“你别嫌东西多,左右有马车拉着,又不用你出力。你上回那个样子回来,可真是要把人吓死。这次进京路程更远,我跟二郎又不能随你去,上回还有你四叔帮衬,这回却万事都要靠你自己,不多准备准备怎么行。”

    裴珲明白她说的是实情,本着有备无患的心态同意了。他跟老沈氏一起把东西装好,

    估摸着裴琅快放学了,便想再去接他一回。老沈氏却喊住他说:“大郎过来,把这东西拿好。”

    裴珲依言过去,待看清了老沈氏手里的东西后不免大吃一惊,说:“祖母这,哪用得着这么多。”

    老沈氏把木匣子阖上塞进他怀里说:“俗话说穷家富路,我跟二郎在家花不了什么钱,倒是你只能多不能少,这几百两银子你留着备用,平时就用我先前给你的那些碎银,路上千万小心。”

    裴珲沉默许久,而后重重地向老沈氏磕了个头。老沈氏扶他起来,说:“你也不要有负担,金榜题名多半要看天意,你爷爷和你爹考了一辈子也没中。你能中得举人,已经是光宗耀祖了。”

    裴珲低声说:“孙儿自当勉力而为。”

    过了两日,裴珲便与另外几名举子一同雇了马车走了,老沈氏原本执意要送送他,却被他劝住了,说马车只坐到码头,余下的路程都是走的水路,叫她不必担心。

    裴琅便搀着老沈氏只送他出了村口,望着马车走远了才慢慢挪回家去。老沈氏边走边叹息着说:“大郎这一走,再回来怕是要到明年了。今年春节家里就剩我们俩了,唉!”

    裴琅想到两个人过节的冷清,也觉得十分伤感,却也只能安慰她说:“哥哥这次去是给祖母考进士呢,祖母该高兴才是,到时候给您封个诰命,您就不叹气了。”

    老沈氏心情缓和了些,说:“大郎出息,是咱们家从未有过的,这次中了举人我便欢喜不尽了,再多怕是要惶恐了。”

    裴琅看她嘴上说着惶恐,脸上的神情却是极为向往,不免失笑起来,继续拣着些令她开心的话说,倒叫老沈氏一时也忘了担忧裴珲了。

    裴琅看着她笑意洋洋的模样,突然觉得自己颇为具备成为奸佞的潜质。他打了个寒颤,生生把这个念头移出了脑海。

    

    (

第13章 双卿失父,裴珲进京[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