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朝那些事儿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圣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杨戬的这件事情就讲完了,再看看它在历史的地位,在世界的地位。乘势兼借力,轻易得江山

    杨坚之父杨忠是西魏关陇军事集团的首领之一,在那个南北对峙、好战尚武的时代,这样的出身意味着随时都有可能被推向政治舞台的巅峰。上说杨坚个X极强,“沈深严重”,初入太学读书时,就连最为亲昵的人也不敢和他开玩笑。至于学习成绩,现在能看到的正史一改吹捧之词,全部集T失语。不过好在杨坚本人倒是很讲诚信,承认“不晓书语”。

    不过,在那个没有高考制度的年代,成绩不好也不用发愁。杨坚年方十四就依仗父亲的地位和功勋开始了官宦生涯。执掌西魏大权的宇泰见到杨坚,说了一句颇为抬举的话:“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后来宇泰的子孙们取代西魏做了北周的皇帝,杨坚更是扶摇直上,袭父爵封随国公(登基后的杨坚感到随字有走字旁,不太吉利,便改为隋)。杨坚25岁时,北周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信将其七nV儿独孤伽罗嫁与他为妻。这场政治联姻不仅使杨坚又多了一个雄厚的靠山,而且巩固了他的政治地位,成为关陇军事集团上层一颗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史评巨著很不以为然地给杨坚的夺权下了一个结论:“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帝者。”之所以这样讲,原因其实很简单。

    杨坚的前半生正值南北朝后期国家由分裂重归一统的时代,当时由北周统一全国的趋势已逐渐明朗化。北周也确实出现了一位能够担负起统一全国重任的领导人―武帝宇邕。堪称雄才大略的宇邕是鲜卑族正牌皇帝的最后一位天才,在短短七年的亲政岁月,他几乎预演了后来清朝康熙皇帝的很多事迹,如除权臣、平叛乱、征敌国等。他不仅于577年成功消灭北齐,统一h河流域和长江上游,而且制定了“平突厥,定江南”的宏大计划。但正在这关键时刻,历史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年,在出征讨伐突厥的路上,年仅35岁的宇邕一病不起,回到洛yAn后即英年早逝。也正因为他的英年早逝,杨坚有了成为开国皇帝的机会。

    接着,宇邕长子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这时虎父犬子的怪圈效应显现出来,宇赟不但无能残暴,而且极**折腾,Ga0得内外恐惧,人心惶惶。最后,宇赟因纵yu过度而Si,杨坚g结近臣刘昉、郑译作伪诏,取得辅政大臣之职,总揽朝政。他在铲除异己成功后,于581年迫使北周静帝禅位,成为大隋朝的开国皇帝。

    仅仅当上了皇帝还不足以青史留名,让后人记住杨坚功勋的最主要事迹就是他在建隋8年之后平灭南陈,完成了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全国X大统一。但在灭陈的战役之前,南朝之国势最弱的南陈政权早已岌岌可危,失去了与北方抗衡的实力。与秦百年七世的不懈奋斗方成就统一大业相b,如此成功来得太过容易。在杨坚身上,既找不到当年嬴政扫平国时那坚忍刚毅的X格、敏锐迅捷的决断力,也没发现高瞻远瞩、富于实g的JiNg神,能完成这次大统一不过是坐享其成、顺水推舟罢了,若非说他领导有方,亦不过是识人之明而已。立制赖他人,治世一庸主

    打下江山后的杨坚看起来确实像一个有道明君,他创立三省部制、科举制度和义仓制度,颁布,修建大兴城(后来闻名天下的长安城)和广通渠,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巩固政权,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用这样的词句来赞美杨坚和他的开皇之治:“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Ga0,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

    不过,在辉煌成就的背后,却隐藏着另外一些有效信息,而这些信息足以让这位所谓盛世明主的光辉形象大打折扣。

    其一,隋朝重大政策的调整都不是杨坚本人的思想,全局X的战略部署多依赖高颎、杨素,提出官制改革的建议来自崔仲方,刑律修订靠的是郑译、苏威、牛弘,设立义仓的主意是长孙平出的,实际主持兴修隋代首都大兴城等重要工程者为“巧匠”宇恺。虽说明君不需要事必躬亲,但大政方针几乎都要依赖旁人足以证明杨坚本人政治素质的低下和执政能力的有限。

    其二,做了皇帝的杨坚依然保持猜疑苛察的天X,曾经历过他统治时代的唐代名相魏征说他:“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T,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隋朝的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稍有罪过就被杨坚罢退或者诛夷,很少有善终者。梁睿、王世积、虞庆则、史万岁等相当多的官员以被杨坚屠戮的悲惨结局一次次诠释了韩信当年所说的“兔Si狗烹”的正确X。

    其三,后世公认杨坚最大的美德是“节俭”,不过在杨坚看来,“节俭”也就是不过分讲究吃饭穿衣,至于兴修新都、建造行g0ng一类的事好像就与节俭无关了年,关大旱,杨坚看到百姓的生存困境,率当地百姓到洛yAn谋生路。有人提醒杨坚把堆满粮食财物的国库粮仓松一松,结果节俭演变为吝啬,去洛yAn的百姓为了皇帝的面子只好自己找饭吃了。

    其四,前面提到过,“差生”杨坚不悦诗书,所以当了皇帝之后,他对学校和教也没什么感觉,甚至在601年下令废除天下郡县除国子监以外的全部学校。相反,他倒是很迷信,不仅提倡佛道,而且对民间流行的山神、土地、龙王以至于妖怪也不怀疑。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化行径的愚蠢,但杨坚对化的藐视不也正是他本人庸碌虚弱的外在表现吗?

    其五,开皇三年(583年)正月,杨坚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及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g济”二科举人。这两件事被后人看成是用科举制代替品正制之始,也就是说,绵延一千三百余年的“古代国第五大发明”是在隋帝时期创立的。正因为有此一说,哈特便据此判定杨坚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

    其实,魏晋以来以门第出身选官的品正制早已因堵塞民间人才、妨碍央集权而广受诟病。杨坚为扩大隋朝的统治基础,满足没有高贵血统的社会人士参与政权的要求,做出实行科举考试的政策调整,实是顺应cHa0流的明智之举,的确值得肯定,但也不必夸大。因为杨坚只是把这种做法当成临时X的读缀,倒是被后人唾骂了千余年的隋炀帝杨广,才是使科举制真正固定为持久X制度的关键人物。

    治家很无方,后果很严重

    儒家对君子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修身和治国不算有道、侥幸平了天下的杨坚在治家这方面怎样呢?魏征在史评里很不留情地说他“唯妇言是用,废黜诸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北周重臣独孤信家族在杨坚发迹的过程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带给杨坚极大利益的独孤伽罗自然就左右了家政。独孤伽罗可不是一般的nV子,再加上她家原本的地位和权势就b杨家高,于是独孤伽罗就成了皇帝的皇帝,g0ng合称二人为“二圣”。

    虽说国古代一直强调男尊nV卑,但杨坚的老婆相当强势,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据说在新婚之夜,独孤伽罗就让杨坚发誓,终身不和别的nV人生孩子。令人费解的是,后来贵为

第六十八章【圣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