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书终于有了第一个执事,谢谢猪猪的厚Ai!
————————————————————
所谓一人得道,J犬升天。◎聪明的孩子记住网超快手打更新网◎李诚在营州“得道”,他身边的部将从属必然相应的纷纷升官加爵。这也是藩镇默认的军头制度,同时也是军头们能得部下效Si的直接驱动力。否则主官拼Si拼活一个人累,没有旁人襄助,再牛b的穿越众,再能开金手指,也是注定扑街的命。
对一心一意扑在民政上的冯道来说,在他打定主意随李诚出关闯荡的那一刻起,便逐渐打上了李诚的烙印,当然,他身上同时也有刺史张在吉的烙印,是张在吉征辟并启用了他。冯道在为李诚处理民事政务上可谓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让李诚能够抛开繁杂而琐碎的事务,全身心投入到军队建设上。
经过大半年的磨砺,年轻的冯道也逐渐展现出了X子的沉稳,在与最底层百姓的来来往往,他对民间的疾苦和百姓的需求更加理解,行为方式也更为变通,在与李诚的同甘共苦,两人之间的友情逐渐加深的同时,相互间的配合也熟稔有余。
作为李诚身边的唯一一个官,冯道在论功行赏自然排在了第一。
冯道的正式官职是平州刺史府曹之一的司士曹,这个官职如果在太平年间,应该为七品或品,但在这个乱世之,朝廷对官职的封赐已经成为了一种荣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藩镇属官的品阶早已与往日有了天壤之别。
强势一些的藩镇,封赏部属官阶之时,可以同时向朝廷行讨要,朝廷也不敢批驳,b如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或者宣武节度使朱全忠。还有一些与朝廷相距较远,或者与朝廷有过明显不合的藩镇,便只能在自己的职权下封官,因为他们向朝廷讨要官职的公,一般会被政事堂拖延下来,往往无疾而终,b如西川节度使王建,还有就是卢龙节度使刘仁恭。
刘仁恭为儿子刘守讨要义昌军节度使官职的时候,朝廷不是很爽快,当时刘仁恭为此曾经谩骂过天子,因此两边关系b较紧张。所以刘仁恭向长安讨要官职的公都会被拖延很长时间,到了后来,不是特别需要的官职,卢龙方面就不会去触政事堂的霉头,这也直接导致卢龙辖下各官的官阶不是很高,绝大部分只能在节度使本职范围内解决,一般不会超过五品。
周知裕的四品宣威将军和张在吉的兼职营州刺史就需要长安政事堂批复,但他们收服营州的大功在那里摆着,政事堂诸位相公也不至于厚着脸皮y撑着不给,只不过批复必然要晚到数月,当然卢龙军全镇都不在意,他们已经自己默认了这次升迁。
基于以上原因,冯道的平州刺史府司士曹仅为八品小官。
冯道的功绩是看在李诚眼里,记在李诚心里的,他还记得当年曾经答允过冯道,要帮助他成为营州刺史,因此,李诚首先想到的就是为冯道一步步攀升而努力。
节度府在这次营州重置的调整默认了平州系对营州的统辖权,任命张在吉“兼知营州诸军事”,可在平州内部,无论周知裕也好,张在吉也好,都很清楚营州到底谁说了算,对于营州刺史府的组建,必然要征询李诚的意见,这种“征询”更带有一种听之任之的意味在里面。
李诚回来的时候,在平州刺史府待了一天,与刺史张在吉讨论的重点便是新营州刺史府的构成。在谈论这个问题的之时,李诚对张在吉显然没有对周知裕那么客气,语气依然恭敬,但态度却十分鲜明——营州是我李诚的,营州刺史府属下的官吏当然由我李诚来举荐!
这个年头,有兵就是王,对于李诚的营州,挂名刺史的张在吉显然很懂规矩,他只做了一项任命,即任命冯道为营州刺史府长史,官阶正七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李诚付出重大代价,他答允每年上缴平州刺史府钱三万贯、牛二百头、羊两千只。
当然,李诚也不是没有所得,契丹人不重农耕,这一年里整个营州的田亩都处于需要重新复耕的境地,所以他和张在吉达成了协议,即以钱两万贯、牛两百头、羊三千只的代价,购买了一万多石粮食,其包含一千石种粮。按照每人每月半石的耗粮数,这些粮食可以养活一万耕农两个月,若是佐以羊R混合,可以让一万耕农四个月不用为吃饭发愁,为营州的复耕打下重要的基础。
此外,李诚又花了一万贯,购买了大批锄头、斧子、镰刀、犁具等,这些都是冯道指定购买的物资,李诚现在有钱,买起来毫不吝啬。为了满足李诚的采购,张在吉组织大批工匠开始打造,预计将在两个月内分批送往柳城。
 
第三十一章 营州经略(三)[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