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清帝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三章 五年计划[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后方怀还是决定让马吉芬先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当教官,以他那离经叛道、不拘一格的作风冲击一下刚刚组建就已经显得有些老迈的北洋水师,说不定还能带出几个拥有新奇战术思想的学生来。

    批完奏折,方怀看向小德子:“今天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没有?”

    小德子闻言,连忙躬身答道:“回万岁爷的话,洋员汉纳根、琅威理已经到京,等着您的召见,德国大使也递了牌子,还有俄国大使和英国公使。”

    方怀思考了一下,挥手道:“让内务府去办个酒会,就像洋人那样的,把他们都请上……嗯……这件事就交给荣禄去办,让他先到内务府上任。”

    小德子闻言点头记下,然后道:“启禀皇上,还有太后那里派人来了,说是已经选好了大婚的日子,请皇上过去商量一下。”

    方怀微微点点头,然后背过身去,看向那贴了整整一面墙的世界大地图。小德子知机退了出去。自小伺候方怀的他,知道一旦自己这位主子爷开始盯着地图发呆,就是最忌讳别人吵着他的时候,所以出了养心殿,他又特地嘱咐了看门的侍卫一遍。

    秋天的北京大学总是莫名地让人感到萧索和寂寥,光秃秃的枝丫,灰败洒落一地的枯叶,让拥有心事的人愈发地感觉凄凉。

    离未名湖不远,矗立着一栋三层的小洋楼。说起来还是校园内第一座西式建筑,用地是眼下紧俏得很的“洋灰”砌成,原本是学办为洋教习准备的。不过后来发现,那些似乎对中国的四合院建筑更敢兴趣,便把这栋楼作了nV生宿舍。

    接连几场仗打下来,加上各大报刊连年累月的宣传,国内的风气已经b当初开放了许多。但nV子读书的事情仍是凤毛麟角,nV子无才便是德,这可是大多数人秉承的金科玉律。所以就这么一座既不高大又不宽敝的小洋楼就把北大所有地nV生都装下了。

    此时三楼靠西头的一间宿舍内。李菊斜坐在窗前,手捧着法文原版的轻轻翻动着,他似乎在为那可怜的吉普赛姑娘而感到悲伤,又或是想起了自己地心事。脸上满是哀伤的表情。

    “噔噔噔……”楼道上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宿舍门被猛地推开,脸sE红扑扑的张韵月走了进来。

    “那个贪图富贵地家伙,竟然说自己是有儿有nV之人。不愿再误了你,他以前怎么不说啊……”

    “表姐”李菊淡淡地呼喊一声,起身为张韵月倒水,待张韵月坐下。李菊的眼圈红了:“你也不要怪他,男儿都是以事业为重,再说我的婚事乃是太后作主。他又怎么能与朝廷作对……”说着。李菊一脸的凄凉:“……这一切都只能愿我自己命苦……”

    张韵月见了。坐到李菊身边,搂住她地肩膀道:“要不你去求求姨父。姨父现在是朝廷的红人,他说两句话也许有用。”

    李菊面无表情地摇摇头,她很清楚这桩婚事只怕她父亲b朝廷求之更甚,只看他竟然对自己来北大无有二话,就知道他实是下了决心。

    张韵月也知道自己的意见多半没什么用,遂不再说他,只是犹自不忿道:“一个驻缅大臣就把他收买了,那个小皇上真是好心机,难道你真地要嫁给那个r臭未g地小皇上?”

    李菊静默无言,想着张佩纶离开李府时说地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难道真是他的心里话吗?那自己与他相识又算什么?

    战争过去,国家上下又把目光投到了发展建设上面,连续地与列强作对b,让这个一直躺在五千年历史荣光上地老大帝国认识到了什么是差距,民众的心理也因为战争开放了许多,许多人终于知道,原来在中国之外,还有如此大的一个境地。

    任何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固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总是最难被改变的,也是阻挠改革措施的根本所在。简而言之,就是民心决定改革的成败。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吉田松Y、长井雅乐、高衫晋作等人已经为日本民众作了十几年的思想准备,更远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在日本流传了一百多年的“兰”学,日本德川幕府虽然也以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而文明,但他们又异常地提倡荷兰人带进来的西方知识,日本的士族阶层纷纷用荷兰语来研讨欧洲近代的天文,地理,医学等新兴学科,并由此了解到西方世界的发展,这就无怪于明治维新水到渠成。反观中国历史上的戊戌变法,真正具有改革意识的只是上层的那一小撮人,还不具有统治地位,而民众仍然是懵懂无知,也就无怪于像闹剧一般,只维持了百天便惨淡收场。后来的辛革命也是一样,从鲁迅的等文学中就不难看出,这又是一次上等人的革命,所以它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其实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知道社会变革是要有思想作基础的,戌戌变法前,维新党人也曾在全国各地的草堂讲学,、、等书的出版也不可谓不振聋发聩。但他们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困难,从后世流传的一些史料可以看出,不论是康有为、梁启超还是孙中山等人都有师法日本人的痕迹,而举凡改革措施也多与日本作b较,殊不知日本多大,中国多大,日本也许只用民间有识之士十几年训导之功,便能幡然觉醒,而中国这般春风化雨只怕最少要上百年时间,更何况中国是站在封建制度顶峰的国家,中国地封建教育也是世界上最完善、最彻底。这就更加深了通过文化思cHa0促进民族觉醒的困难。后世的很多人悲哀的发现,要想在中国掀

    像法国大革命前那样的启蒙思想运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人实在太多了,因而就更加难得齐心,很难有一种东西让所有人都关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想让中国百姓自觉的觉醒,只有靠战争,把他们b到面临生Si存亡地境地。如果没有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八年抗战、解放战争这样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也不会有新中国建立时那么高的人民觉悟。这就是这个民族所谓的劣根X。

    不过,这同样反映了这个民族地一个优点,那就是对国家的认同,这个数千年文化思想从来没有出现过断代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超出任何一个外国人地想象。在西方国家,很多优秀的人才受聘于其他的国家,有时甚至与自己的祖国为敌,这在他们眼中是可以原谅地。甚至因为他们的职业C守而得到赞扬,但在中国这样的事情永远不可能发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许是这个民族最好地写照。

    方怀采取地政策与结论略有区别。毕竟,进行那样一场颠覆X地战争,代价实在太大了。方怀只需要人民都T会到危机感就够了。真正的觉醒还是靠国家机器推行地教育来完成。换作其他任何一个封建帝王。都不会像方怀这样热衷于民众的觉醒。他们永远把巩固自己的统治摆在第一位,而“上智下愚”是他们信奉的经典。正因为方怀特殊的经历不可复制。所以他的改革也是不可复制的,即便历史重来一遍,没有这样一个人的出现,中国也不可能奇迹般地崛起。

    过去几年,虽然国家的主旋律是与英法围绕越南和缅甸的战争,但方怀也g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完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国情普查。在这之前,中国的国情反馈还停留在旧有的T系上面,这显然不适应工商领域已经大大扩展的新社会形式。经过讲明,绝不追求过往责任,一切情况从谨从实奏报,如果弄虚作假,将来下达指标,完不成的便要从严从重处罚,而之后方怀又几番下旨核查,在光绪十二年(1886)终于得出一份相对真实的国情和国家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指明国家前进的方向。

    光绪十二年十月,在方怀的要求下,以奕为首的内阁递上了,虽然新政在方怀的潜移默化下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但真正作为文献、系统地出现,这是第一次。后世的史学家,也把这道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奏折作为“光绪改革”的起始文献,虽然它只能算作一篇五年计划。从这一年起,中国正式进入了“光绪新政”时期。

    而这道奏折的第一项便是教育。

    在光绪九年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四省推行六年义务教育之后,去年又在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山西、直隶、奉天八省推广开来。识字率由过去的不到4上升到12,以现在4.5的人口基数来说,三年间,大清完成了四千万人口的教育,这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不过,这些接受教育的人口里大多数是八至十四岁的童生,所以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一时还无从T现,而且大清的成*人文盲率实在太高,基数也太大,这都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除了巩固并推行六年义务教育,像明年光绪十三年,接受六年义务的省份将再扩大九个省,分别是:越南、越北、缅甸、台湾、河南、山西、陕西、吉林和黑龙江,还有就是降低成*人的文盲b例。这个方怀打算靠青儒会来推行,借机也可以扩大青儒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方怀的计划是,通过这五年时间,把识字率提高到30%本完成在全国所有省份内的基础义务教育普及。为此,他甚至强y地把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b例提高到20%以上,并且yX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教育支出都不能低于这个b例。而地方省、府、县各级财政也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个b例执行,吏部将把教育推行列入官员的考核范围内。

    在加大教育投入方面,方怀还想到了后世地一些方法。像建立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及贷款机制;重构税种,征收教育税;发行教育彩票;发展各类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方怀打算采取的是第一条和第四条。当然这并不是说第二条和第三条措施不好。

    征收教育税这在西方早已有之,像美国有28个州设教育开税种少的有12种,多的设几种源。这不仅有利于足额征收教育费用,而且有利于教育经费的逐年稳定增长。但在中国。几千年私有制文化的熏陶下,百姓对税没有多高的认识,在他们看来,轻徭薄赋的就是仁君。征收重税的就是暴君,要想改变对税地错误认识,决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在中国,要想维持国家的凝聚力。统治者的个人声望是一件很重要地事情,尤其是人民已经开始觉醒的时候,方怀并不打算为了教育税而破坏好不容易重新建立起来的政府形象。

    同理,发行教育彩票暂时也只可能是镜中影、水中月的事情。虽在整个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而财政压力又很大地背景下,发行教育彩票是一条可行的投入渠道。像后世英国每周彩票售额已达1亿英磅,美国仅德克萨斯州的年彩票销售就达到32亿美元。美国有13个州部分或全部把票收入投入到教育中。加利弗尼亚1美元的彩票就有34分用于教育。发行专门地教育彩票。能更好地x1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教育事业。是远b那种希望工程

    的筹资方式。但恰恰就是这样,在西方人眼里非常在中国却没有实施地可能,这是由中国地1UN1I道德风气决定地。方怀可以想象如果在中国推行了彩票,那些正愁无处发泄的老夫子会说些什么,甚至会因此扯出新政地其他问题,最终引起思想领域的一场论战。中国人其实最怕的就是思想混乱。

    所以方怀只能把扩大教育投入的希望寄托在另外两条措施上,好在这两条都十分切合中国的国情。

    建立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及贷款机制,就是国家把主要的投入放在义务教育上,而非义务教育在明确国家担负一定培养费用的情况下,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和成本分担的原则进行收费。

    考虑到高等教育成本甚高,保证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及百姓的实际承受能力,最后方怀把大学的学杂费定在了占培养一个学生总经费成本的5O%~65%这个范围内。对于特别困难者,国家通过建立学生代款、奖学金等多元化资助T系保障有才华但家境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正是国际惯例。如美国执行“学费折扣”,对那些不能负担全部教育费用的学生提供教育资助。澳大利亚从1989年开始正式实施‘高等教育献方案‘的学生资助政策和澳学助学金。

    其二就是,大力发展各类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这在拥有无数私塾的中国,本身就已经具备了社会意识基础。为此,方怀还专门考虑为兴办私学的乡绅富户颁发一定的荣誉。

    除了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教育的规划也是这次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确定教育经费分配的问题。一般来说,国际上教育经费分配的变化是与经济、教育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以义务教育(一般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为重心,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转向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经费分配也相应调整。曾满超在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公共经费占整个经费的一半,中等教育占1/3,1/5。这种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情形是稳定国家投资主要用于普及义务教育,年义务教育占总经费的59%,开设私立学校。集聚民间财力加以实现。这对一切教育经费短缺而又奉行“追赶战略”的中国来说,不无参考意义。

    

第二百四十三章 五年计划[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