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汇聚天下英才,人尽其用(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王徵、宋应星、方以智等科学人才陆续抵京之后,科学院在崇祯、朱慈烺的倡议下,迅速的成立了几个重要的项目组。
当然,这背后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自然是沈浪。
针对这些人的能力,沈浪让他们各自负责一个项目,还需要他们组建并带出团队,让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从而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也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牛顿完善万有引力定律,自然就容易得多。
西方的学术进步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和传承下来的。
而东方像宋应星这样的科学家,却只能独自钻研,没有人与他互相交流和促进,也没有多少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难度就成几何倍的增长。
东方没办法去复制文艺复兴,也无法复制。
所以只能促进这种学术的开放交流,有针对性的培养更多的人才,一步步的打开思想禁锢。
再通过科技的进步影响更多的人,普及相关教育,自然就能够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可以改变世界的科学研究上来。
现如今,沈浪和崇祯、朱慈烺是推动者,王徵、宋应星和方以智等人则是先行的开拓者。
王徵负责的项目是蒸汽机的开发和应用。
宋应星负责的项目是炼钢工艺的改进和应用。
方以智负责的项目有三个,分别是织布机、纺织机、缝纫机的开发和应用;水泥的开发与应用;化肥的开发与应用。
……
当然,沈浪并不是嘴巴一张,提供个概念就让他们凭空去研究,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慢慢等待,不开挂都对不起自己这个未来人的身份。
他早就带来了量的书籍和资料,这几个月来,朱慈烺和朱媺娖甚至是崇祯在沈浪的帮助下都参与过翻译。
翻译成明人更方便读懂的文字,也能够更好的掩饰这些书籍的来历。
此时这些书籍就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开拓这些科学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知识储备。
这些人都是明的顶尖人才,只是明的环境限制了他们才能的发挥,只要有人将那扇门推开,他们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并能够走得很远。
沈浪相信,有了这些书籍和知识,只要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一定能够将汲取的知识变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可是,沈浪觉得还不够,他要人为的按下快进按钮,所以挂要开到底。
他在现代社会早就花钱请科技宅做好了蒸汽机样品,不是一比一的,而是缩小版的,还是透明的,可以清楚的看到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王徵本身就是一个擅长各种发明的科学家、机械学家,一生中的发明不计其数,特别是他发明的火船自去,原理已经与蒸汽机很是相近。
正因如此,沈浪第一个想到的蒸汽机项目的负责人,就是这个老爷子。
只是让沈浪有些纠结的是,老爷子的年龄真的是有些了,已经七十多岁了,放在这个时代,真的可以堪比后世九十岁以上,甚至是百岁老人了。
让一个年龄如此的老人来负责这样一个必定会耗费量心力的项目,是不是有些太过自私?
但是,沈浪想到了那个已经九十岁高龄,都依然没有停歇,一次次的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难关,打破一个个高产纪录的老人。
还有那个着十几根管子都不忘电脑里资料的七十多岁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戴着氧气面罩不惜消耗生命力继续工作。
还有那个八十多岁高龄一直坚持健身,灾难来临时毫不犹豫冲上第一线的老人。
……
第二百六十三章 汇聚天下英才,人尽其用(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