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初收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村人们自觉的分组包干各种作物。阮清给现有作物种植时间编制了一张时间表和已经书写的种植技术,让阮玉成一起交给了村长。
她又提起了要做的另一课题造纸。
阮家爷几个和姜维宏讨论了水磨的制作。几个技术问题解决后,一行人考察了南河和北河,决定在北河下游的出口处安装水磨。此处水流相对急,产生的流速大,动力足,又可以减少对腹地水源的污染。
在村长拍板后,几人就开始动工。
十天后水磨完成,用木薯干磨粉试用后效果很理想,姜大娘乐呵呵的带食堂的人顺便就磨了两百斤的木薯粉回去。
姜宏维带人搭了工棚,垒了两口灶,打了盆槽,做了几块晾晒板子就大功告成。
村长、村老和阮家父子几人一起开工实验了。
先把收集的短麻渣子放流水缓和的地方浸泡,泡软了后和石灰浆一起下焖锅煮,煮透了后,颜色不均的麻变成浅黄和银白色。
再放水磨里反复打磨成絮状,筛除渣质,倒入盆槽,加入木薯淀粉制成的稀胶液,搅和均匀,用丝片捞浆扣后在木板上晾晒干,就是一张接近白色的上等麻纸。
用墨书写,墨汁不散,阮玉成本身是读书人,觉得不错,又拿给李大夫和冯秀才几人鉴定,一致认为是上等的好纸。
村长和村委会就造纸开了会,决定暂时把造纸技术保密。在村子里找了两位身体好的老人专门造纸,仅供自己人用。待以后有机会再发展这门技术。
大量纸张制作出来后,终于可以书写制作各种作物种植技术、教育、军事、科普等书籍。
孩子们也有了课本,还可以学习、书写、绘画、记事。
老虎村成立了图书室,把各种启蒙书籍和种田科普翻写上架,还有历史、军事等方面的书籍供村人借阅。一时间,一村老少,人手一本的进入读书热潮。
姜宏维又带人做了大量的狼毫、兔毫、羊毫等毛笔和松墨供给村人使用。
阮清还是喜欢硬笔书写,请姜宏维特地给自己做了两只沾水钢笔,别,还挺好用。
进入七月,雨水渐多,山谷里还好,几场雨就过去了,南河和北河河面稍涨,南河的出口低矮,已经接近淹没。
千亩稻田积水渐深,村人在阮玉成的指挥下,加了水坝防水,排涝。水稻稻穗已经开始下垂,收获的日子不远了。育苗田里也是绿葱葱的喜欢人。
山谷外则大雨一场接一场的下。看清河水面高抬,河面增宽,河水浑浊,激流伴旋涡携带泥沙,草木等物奔腾远去。
长满糜子的平原已经基本都泡汤了,村口进山的路径没入了河水了。除了水路可以出去,老虎村进入与世隔绝的状态。
村长和村人们都感叹,幸亏今年在山谷有了粮食,不然又是一年的饥荒。
山外传来了消息,全国各地都有较大的雨水,好在各地的水利修的及时,没有多少人员伤亡的事情。
随着洪水越来越严重,敏锐的商人已经囤粮不发了,市场上生活用品日渐涨价,百姓的生活逐渐艰难。
七月下旬,雨水少了,但河水更多更急,山谷里千亩水稻可以收获了,沉沉的稻穗昭示着大丰收。
老虎村全员下田,花了十多天,收割完稻谷,分了人一半打谷晾晒,一半人耕田施肥做水田。
老虎村的所有人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粮食,简直是铺天盖地的,到处都是。
村老们带人分组收粮做记录,千亩的田收获了共计八十万斤稻谷。晒干后装了麻布袋子堆在山洞里。稻草也打了捆,除去烧饭,喂牛,送去试试造纸。
村里的老人们会生活,还打了草苫子,编草鞋,做草篓子等等。
百亩秧苗在整理好的千亩的田地插秧种植后,芝麻、黄豆收获了,土地整平后又种上夏花生。老虎村人好似在种地上找到了人生乐趣,只要有地就想种点啥的热情按都按不住。这群山深谷里,犹如是一处世外桃源,人们安享平静和富足。
第五十二章 初收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