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谈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古剑篇
唐·郭震
君不见,
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剑
常俊曙(常希夷)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休问锋利否,干将莫邪同。
葬入三尺土,北斗畔紫祥。
无人识灵气,青丝化白章。
苦劳千载候,岁岁代代怅。
风高月已黑,独留余青光。
欲求一知己,助我现锋芒。
煦日照吾身,疑惑飞彩虹。
轻触铁锁链,胜似断泥缰。
弹剑更作歌,犹如龙吟唱。
张我之锐利,扬我之雄风。
拄剑指苍天,赠与万夫长。
随君长鬃马,奔战黑沙场。
从下一章开始,就会出现本小说最重要的器物——龙溪剑,这也是与书名相映照的。
自黄帝持轩辕剑以降,“剑”在中华文明里,就不仅仅是一种兵器类型,而更趋于持有者的身份或邦交、社交礼仪的象征。
早在春秋时期,士大夫便有佩剑的礼仪,之后的帝王绝大多数佩剑而非刀(即便“刀”在战场上比“剑”更加实用,杀伤力也更强);而在皇帝的安全是头等大事的时代,“剑履上殿”便成了极高的殊荣。之后,“钦差大臣”的特殊使命,佛教中寄寓百姓对“风调雨顺”中的“风”(锋——增长天王持剑)的期许,都是由“剑”来担任的。
士大夫的身份与地位,是底层知识分子及劳苦百姓的歆羡对象。渐渐地,象征士大夫身份的“剑”就承载了底层民众对古代道德模范——君子——的期许。于是,“剑”又象征君子了。
铸剑大师欧冶子曾铸良剑三把,剑名为龙渊、泰阿和工布。相传秦统一六国后,龙渊和泰阿两剑为秦始皇所得。一次秦始皇出巡,乘船行至鄱阳湖,突遇风浪,十分危险。有随从大臣说,这是从赣江支流丰水来的水妖兴风作浪。秦始皇闻听大怒,立即取出龙渊和泰阿,命人将两把宝剑埋于丰水之源(今丰城),以压邪镇妖。(参看《晋书·张华传》和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之句,即是对此的印证。不过在我看来,张华之事应是传说,王勃之句只为用典,恐怕不足为信)不久,秦始皇死于出游途中的沙丘,两剑自此不知所终。后人有诗云:“秦帝南巡压火精,仓皇埋剑古丰城。”这便是用宝剑镇凶辟邪的肇始。时至今日,“剑”作为兵器的实用价值完全被“镇宅驱邪”的象征意义所取代。
中国古代文人与“剑”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其代表人便是李白。
诗仙李白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也是位技艺精湛的剑术大家。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李白“性倜傥,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他自称“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还投书以舞剑著名的裴斐将军,愿向他学剑。《魏序》更说他曾“手刃数人”。因此,在他诸多的诗篇中,处处闪烁着浪漫飞扬、剑气如虹的光华。据统计,《李白诗歌全集》共九百六十四首诗,其中描写或提到剑的就有近百首之多。
剑在古代曾被誉为“百兵之君”。尤其在唐代佩剑之风遍布朝野,乃至文人学士都以“书剑”为时尚,谓之书剑生涯。佩剑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又是尚武精神的表现,加上满腹诗书,便是文武双全的特征了。李白自少年时习剑,其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李客。李客是个失意文人,家有一柄祖传的龙泉宝剑,他每天闻鸡起舞,练习剑术。受此熏陶,李白自小喜爱舞龙泉剑。后来又以传说中的“赵处
第六章 谈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