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人工智能[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p;在《欢乐颂》中,樊胜美面对家庭的无限度索取,要么是哭诉自己没钱,要么是立马打钱。而父母对于向她要钱这种行为并没有丝毫的羞愧感,反而视作是理所应当。他们将她看成了“赚钱机器”,认为她赚得的钱就应该为这个家庭付出,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樊胜美在家庭里看不到其他人对于她的感恩,她的付出仿佛石沉大海,激不起一点浪花。这样的事情放到谁身上,大概都会崩溃的吧!
而在现实生活中,年长的哥哥或者姐姐在给弟弟或者妹妹付出的时候,往往都会收获到一句发自内心的“谢谢”。即使有些“谢谢”因为害羞说不出口,但是你能从他的神情中体会到他对于你的好感。这份好感就是你付出的回报。回报有时并不是金钱的对等。你给他花了多少钱,他就要还你多少钱。而是,你在给他花了钱之后,能在他那里收获一份真情实意的感恩,这就足够了。这说明你的付出得到了他的回应。你付出了金钱,得到了亲情的感恩。日积月累,每当他回忆起你的时候,总是能想到与你在一起快乐的时光,回味在一起的甜蜜时刻,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幸福的事情吗?
为弟弟考虑亦或者是付出,并不一定就是樊胜美。世界上美好的事情那么多,也别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的那么复杂。只有身在亲情当中的人,才能体会到血浓于水究竟是一件多么奇妙而又美妙的事情。
总有人说,读书人都自命清高。
对于清高的释义,古往今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清高可能如孟子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清高可能如陶渊明般,蔑视功名富贵,不为五斗米折腰;清高也可能如苏轼般,高风亮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也可能如白方礼般,甘于清贫而乐于奉献。
对于清高,见仁见智。其实,在我看来,对于受过传统教育的读书者们,他们的骨子里都有一种“清高”在。这种“清高”不是轻蔑、瞧不起他人,也不是对于任何事情的不屑一顾,而是自身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种“气节”。这种“气节”,是对于传统道德的遵守与继承,是对于社会法律规则的认可与维护,更是对于世间不公平事物的不屑与反抗。
气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与现代教育密不可分。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家庭的耳濡目染,另一方面也许是受学校教育的熏陶。因为有这种气节,在过马路时,即使所有人都在绿灯快亮之前通过,他也要维护红灯的尊严,继续最后几秒钟的“坚守”。因为有这种气节,在外出旅游时,即便很多人都将垃圾随意丢弃,他也要默默拾起,还胜地一片“净土”。因为有这种气节,哪怕大多数人都在抱怨社会的不公,妄想一夜暴富时,他也会脚踏实地,奋发努力,不轻视自己。因为有这种气节,因为明辨是非,他更是不愿顺从世俗之流,从而保持着自己内心的底线,坚持着自我的原则。
但在现实社会中,拥有这种“气节”的人往往被另眼看待。比如,当他看不惯别人随地吐痰时,别人会说他“小题大做”。他对于乱丢垃圾的人的指责,别人会说他“多管闲事”。他对于现实不公平事情的反抗,别人会说他“没有必要”。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仿佛成为了人群中的一种异类,与世间格格不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也在不断的抨击着他的认知,得过且过的生活或许会很安逸,顺从世俗的观念或许会让他们更能融入其中,但对于拥有这种“气节”的他们来说,这应该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因为有心底的“坚守”,因为有自己的“底线”,因为有自己的“原则”,顺从自我的内心,才是他们真正的出发点。
当下,拥有这种“气节”是很难能可贵的,一旦形成,他们就会一直坚守并且延续下去。即使,学未有所成,拥有这种“气节”,也是一种好事,一种幸运。
懂事,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应该算得上是高规格的褒奖了。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我的第四份工作,虽然它仅仅维持了2个月。
2015年毕业至今,算上这一份,已经是四份工作了。去其他公司面试的时候,hr在看过我的简历后,总会象征性的来一句:你从这些公司离职的原因是什么,搞得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以至于有好几份自己心仪的工作也在这种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流失”掉了。
回到家乡小城后,第一份工作是做一名垂直网站的编辑。因为大学期间兼职时做过校对编辑工作,觉得它很符合自己内向的性格,于是对于编辑工作还是有所向往,就这样我进入了一家小公司,安分的做起了小编辑的工作。编辑的日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丰富多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办公室内写一些稿子,更新一下网站,偶尔外出参加活动,回来仍然还是要写稿子。当时的公司,用现在的话来讲,真的是一个创业的小公司。除了大老板和二老板,下面只有我这一个员工。公司的所有日常业务基本上都交由我负责,大到与网站总部对接,完成总部的任务,小到公司的琐事,里里外外都要忙碌打点。就这样维持了4个月,公司搬家了。从一个小地方,挪到了另一个小地方,我上班的路程也变得越来越长,从家里到公司要花费我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是因为刚刚从公司毕业,浑身充满干劲,所以并没有什么怨言,仍然每天骑着自己的电动车上下班。
但是枯燥、繁琐的工作,开始让我产生厌烦的情绪。而真正引发我辞职的原因,大概就是工资的问题。付出的多,回报的少,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这样的负面情绪一旦在心里开始堆积,就会在某一个时间节点爆发。而在2016年的5月份,这种情绪终于释放了。我向老板提出了辞职,说自己想要修整一段时间。老板犹豫了一瞬之后,答应了。2015年5月底,我正式从公司辞职了。
辞职之后,我开始在网上补充自己的简历,每天刷新着自己的简历。终于在6月份的时候,我又来到了另一家公司。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90后的小伙伴,朝气蓬勃的工作氛围,让我很快就融入其中。开明而又乐于助人的主管,让我很庆幸能来到这里与他共事。在这里的工资是前一家公司的一倍,这也就让我更加能安心在这里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真正越来越了解公司之后,越来越能看清更多事情之后,那种厌烦的情绪又开始了。而当与自己脾性相投的伙伴们相继离开之后,我终于也决定不在这里停留了。于是在2017年的9月,我提出了辞职。转而进入了第三家公司。
这家公司与我前两家工作的公司大相径庭,这是一家实体型的公司,拥有着自己的品牌与产品。同样让我在这里安心工作的一大原因,还是高工资。
2015年6月,我从自己的大学母校正式毕业了。在毕业之前,家里就曾给我频繁的打电话,希望我毕业之后能够回家工作。当时的自己一部分因为自卑,认为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去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回家,守在父母身边,于是在正式毕业离校后,选择了回到自己那个3线的小城市,去寻找一份自己喜欢而安稳的工作。
但事与愿违,由于自己专业的特殊性,在这个小城市里,想要寻找一份和自己专业契合的工作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工作都只能是和自己的专业擦边,却不是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从而,在枯燥的日子里,每份工作维持的时间并没有很长久,最长久的一份工作维持了一年零三个月。后来因为公司的发展规划,总部搬去了北京,我没去,无奈只能另寻出路。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还要每天重复大量枯燥乏味的事情,让我一度产生大量的厌烦情绪。焦虑、烦躁包裹着我,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想不到的是竟然还有人在旁边“煽风点火”。
姑姑家有一个表妹,去年毕业之后去了北京工作,寄宿在亲戚家。姑姑自己在家之后,经常过来我家吃饭,常常在饭桌上“不经意”的透露表妹在北京的生活。“哎呀,公司管饭,天天吃肉,这不,昨天还吃了排骨,今天说要吃鱼呢”“经常自己出外勤,我家这个就是胆大,自己在北京哪里都敢去”“说公司挺大的呢,好几百口人呢”.....每次听到这里,我都低头默默吃饭,偶尔抬头笑一下,但是我知道,我的笑可能比哭还难看。饭桌上的其他人有时会附和着姑姑的说法,然后“恭维”一番,继续吃饭。只有我知道,这一顿饭是多么的难熬。
饭后,姑姑回家了,等我来到父母房间的时候,母亲开始向我“抱怨”:怎么人家就能赚那么多的钱呢?你什么时候能赚到和人家一样多的钱呢?听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是一点笑容都挤不出来,仿佛已经丧失了微笑的功能。我只能默默转身,然后回到自己房间,静坐冥思,或者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会悄悄的落泪,以此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在姑姑常说的话语里,有一句话尤其令我“无奈”:文凭哪有特别重要啊!你看我家那个专科,现在不也是工作挺好的嘛!专科、本科,没区别啦!
没错,本科是我,专科就是那个表妹。学历的差别,就这样在这一句话中,被“狠狠”的抹杀了。而我,又无法反驳。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要不我也去北上广吧,这样能找到自己心仪工作的机会还能多些。但是随后这种想法又被自己否定了。既然当初选择回来,就要安下心接受这一切。于是我开始考证,在17年的时候,我参加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并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拿到了证书。既然专业对口行不太通,那么多个证书总会多条路。
今年的6月份,我再次从公司辞职,姑姑看到我在家开始“伺机”劝说我“哎呀,你怎么不去考会计呢,你看我家这个,做会计就是吃香”,我笑了笑,摇了摇头,不再接话。
父母至今不知道我的工资究竟是多少,每次他们询问的时候,我都会含糊的一带而过。因为无论我的工资是多少,都肯定比不上北京的高工资。既然结果已经注定,知道与不知道,又有什么区别呢?既然心中已经对我产生了不如他人的印象,那么,无论我有多么努力,在别人看来,都不过如“小丑”一般。即使我的工资高过了北京的表妹,我也不想告诉父母,让父母把这个当成炫耀的资本。因为在我看来,生活是自己的,酸甜苦辣都是自己的,为何非要与别人分享呢?
之前总听他人说,气的吃不下去饭。现在的我能吃下去,但是总感觉饭在咽下去之后,到不了胃,一直在嗓子周围堆积着。吃着吃着,就莫名开始出现“咽不下去”的情况。每当这时,我都会强迫自己一定得咽下去,无论如何,身体还是自己的,不是吗?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鸡汤还是要喝的,努力还是要有的,希望也还是存在的。生活是自己的,选择如何过也是自己的事情,过的好与不好,与他人又有什么关系呢?踏实的走好自己的路,坚定自己前行的方向,不被人言所累,不被琐事羁绊,相信总有平坦的路途在等着自己!
曾几何时,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如果能得到别人夸奖的一句“真懂事”,那会是多么光彩的一件事情。有了这句夸奖,我们总是会欣喜半天,嘴角止不住的上扬,心里仿佛吃了蜜一般。毕竟,年幼时的孩童,谁不喜欢听赞赏的话呢!
那时的一句夸奖,一句鼓励,总能在小小的心里埋下努力的种子,激励自己不断前进。而在这些夸奖中,“懂事”仿佛是最高规格的一种。懂事,就意味着我们很乖,听家长的话,不调皮捣蛋,不惹是生非,与“闯祸”泾渭分明。就这样,“懂事”逐渐成了大部分人夸奖的“口头禅”。
但世间之事,哪有永恒一说。“懂事”,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记忆中的“懂事”也慢慢的变了味道,越来越成为一种“讽刺”的存在。如今对于成年后的我们来说,懂事似乎不再单单是“夸奖”的含义。而今的“懂事”更像是一个“紧箍咒”,被戴在了我们的头上。而因为懂事,我们也不断的在拥有的同时,失去着我们重要的东西。
因为懂事,当别人家的孩子来家里做客时,我们就必须要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最喜欢的零食拿出来分享,而并不会被询问自己的意见。因为懂事,我们就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不得顶撞父母,哪怕心里十分抵触。因为懂事,即使我们的伤疤被层层撕开,“鲜血淋漓”的展示在外人面前,也不能抱怨一句。因为懂事,尽管心里有了委屈,也不能对别人爆发,只能自己默默在心底消化。因为懂事,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仿佛被上了一层“枷锁”,被禁锢着,被限制着。心里的想法不敢表达,逾规越矩的行为不敢做,整个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呆板”。而这时,他人的一句“这孩子是上学上儍了吧”,瞬间就如一盆凉水从头浇下,冷到心底。
如果说儿时的我们还对“懂事”追趋逐耆,那么长大后的我们对“懂事”就只有嗤之以鼻了。
在某些时刻,“懂事”的我们,也想要大声的去表达自己,诉说自己的追求。但当想到表达的后果后,这种想法就会被慢慢的抹去。因为我们知道,一贯以“懂事”示人的我们,一旦爆发,就会产生不可收拾的后果。而某些感情,一旦出现裂缝,就会永久存在,难以弥补。
现在,每当我看到被他人夸奖为“懂事”的孩子时,看到他们眼里所流露出来的“委屈”,心里就不禁为他们“难过”。因为亲身体会过,所以更加感同身受。
所以如今的人们,不要总是将“懂事”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也不要总是将“懂事”挂在嘴边。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不要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看待他人,要知道,你所看所听,并不一定是对方的真实想法。而“懂事”,也并不一定是对方想要得到的。
至少,这种“懂事”,我不想要!
相亲,仿佛是很多结束学业之后的女生逃不开的宿命一般。我也同样。
学生时代,早恋是家里人耳提面命常在耳边唠叨的话题。每每谈到早恋时,母亲都会看我一眼,然后欣慰的说一句:“我家这个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而我听到母亲这句话后,通常都会微微一笑,不再言语。真的不用担心吗?试问,又有哪个女生不会在青春期萌动的呢?只不过是自我掩饰的很好罢了,对欣赏的男孩子的情感压抑的更深罢了。学生时代的感情,就在这种压制与极力压制中,慢慢的走向萎靡。
等到结束学业,母亲又开始为我的终身大事操心。从毕业的那一刻开始,相亲就提上了日程。第一个相亲的男孩子,是舅妈和她的同学牵线认识的。相亲的那天中午,舅妈领着他和另一个叔叔站在我公司楼下,然后舅妈就把他交给了我,带着叔叔走了。腼腆如我,还是要尽力保持礼貌与开心的心情,带着他去吃饭。因为我从小就不是自来熟的那种性格,也不喜欢与陌生人大聊特聊,每逢过年也都要躲到其他房间,以免与陌生人碰面还要寒暄、客气。因此未免饭桌上太冷场,我还是只能各种找话题,让人家不必以为我性格不好,给人家甩脸子。就这样,在不断的找话题中,结束了中午的这一顿饭。饭后结束,又带着他绕着公司散步,之后我回了公司,他走了。后来舅妈询问我的意见,我找了一个理由便将这事儿翻篇了。
陆陆续续的,接下来又开始了各种相亲。一个、两个、三个......相亲到现在,心里开始莫名的烦躁。直到今年,即将奔三的我,让母亲越来越着急,就连父亲都开始偶尔的“敲打”我一下。
人们都说,婚姻是神圣的。一纸婚书,便将两人下半生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一张结婚证,便立下了两人携手白头的誓言。我也曾想过,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喜欢的,愿意为其洗手做羹汤的人,但是真的不好找。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意义何在呢?或许他爱你,但是你不爱他啊!在他的意识中,始终会有他爱你胜过你爱他的感觉。一旦爆发争吵,这个理由就会被拿出来,成为离婚的导火索。我的身边也不乏有一些女生,通过相亲与男方结婚,然后生子,生二胎。每每看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在心里特别疑惑:你不爱他,为什么会给他生孩子呢?生出来的孩子会感受到家庭和美的氛围吗?在我偏执的观念中,如果真的到了不得不结婚的时刻,扯证会变成一件随便的事情,反正只是一张纸。但是让我为其生子并养育,我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第五十七章 人工智能[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