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包饺子[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年一年又一年,时光总是流逝的如此飞快。
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除夕。到了除夕,其实离过年也就一步之遥了。今晚零点一过,就算开启了新的一年。
想想竟然还有一些小激动呢!
每年的除夕这天,北方的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是习俗、是传统,也已经成为了习惯。别看只是小小的饺子,但是各地的习俗却差别极大。
就是一个普通的小饺子,差别再大能大到哪儿去呢?
不不不,你想的太简单了!
首先,各家对于饺子要求的数量各不相同。
这个很好理解,一是看人口,二是看风俗。
人口,指的就是家里的人口数。有的人家是一家三口,吃的不多,可能一锅盖儿(方言,有的地方也叫盖帘、饺子帘、篦帘等等,名称各异)就够了。有的人家人口多些,比如连同两边的老人一起过年,那可能就需要再多包一些。
二是看风俗。张少坤所在的村庄,一直留存着一种风俗:每年初二外出去兄弟姐妹家拜年时,要给每家都带上一袋煎过的饺子。
关于这个风俗的由来,张励问过几次,但张瑜也没给过具体的说法,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毕竟不是每个风俗都能追本溯源的,既然由老一辈儿的传下来,也不是陋习,索性也就一代一代往下传了。
每年初二,在张少坤带张励去张励姑家拜年前,张瑜都要早起煮好饺子,晾凉一些之后再用煎锅煎好。
刚煎出来的饺子烫的拿不住,若是立马装在袋子里也是不卫生的。张瑜于是将煎饺晾凉后,再装在袋子里,由张少坤带着去到张励的姑家,每家一袋,进行分发。
年年如此,从没变过。
其次,看口味。
这个也不难理解。饺子包来自己吃,当然是要包自己喜欢的口味。
但口味这方面,还真不容易协调,尤其人口儿一多,更难。
这个不吃肉,那个不吃素,这个不吃韭菜,那个不吃白菜......用张少坤常对张励说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惯的”!
张少坤家算上张励的爷爷奶奶,别看只有5口人,但每次包饺子都要包三种馅儿。煮起来也是相当的费事儿,费时间。
要是饺子只包一种馅儿呢,一锅儿就出了,全家开吃,其乐融融。
但如果要是包三种馅儿的,不仅要分三锅出,还要提前计划好,先煮哪一种能尽可能的不串味儿。比如素馅儿和肉馅儿,就要先煮素馅儿,因为肉馅儿味儿重,很容易就把素馅儿也变成肉馅儿的味道。
唉,费脑子!
最后关于煮饺子的时间,用张励的话说就是“还有这种事儿”!不用怀疑,真的就是有这种事儿!
即便是相邻的两个村庄,对于煮饺子的时间有时也是有些差异的。
有的人家是除夕白天包了饺子,晚上8点左右就煮来吃了;有的人家是要等到晚上12点,守着岁吃饺子,讲究交于子时;还有一种就是类似于张少坤家,要等到初一早上四五点钟,再起来煮饺子吃。
要论哪个习俗是正宗的吃法,没有人能完全确定。唉,各过各的吧,什么时候吃不是吃呢?
每年的大年初一煮饺子,对于张励都是一种考验。
前一天的晚上看春晚看到将近12点,凌晨四五点钟就要起来煮饺子,更令人无奈的是,张少坤家里里外外的灯是
第五十三章 包饺子[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