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日货倾销[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藤原大佑这次被自己的叔叔召回日本,并且久久没有再踏进中国,是因为他负有重任。 20世纪30年代,印有“日本制造”的廉价生丝、人造丝、纤维制品、食品、玩具、陶瓷器、鞋类、帽子及棉纱等日本产品,出现在从亚洲到欧洲、美洲的毎一个角落。 价格只有德国产品的1/8甚至1/10的日制铅笔、木梳、瓷器、牙刷等,摆放在南斯拉夫、希腊及土耳其等国的大型超市及各种大小商场的柜台上。 由于价格只及德国最便宜产品的一半,各种肤色的儿童骑着日本造的自行车游走在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日本商品广告充斥视听。 此情此景让一班德国实业家惊呼“黄祸”的来临,认为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引起全欧洲的毁灭。 德国人的危机感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但日本商品充斥于世界市场,并对当时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冲击,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日本的汗衫袜子可以销到号称棉业王国的英国,丝织物可以销到素来以丝织品独霸欧洲的法国,电灯泡可以销到电气器具发明家所在的美国。 1927年日本棉纺织品出口只有英国的33%,到1935年竟为英国的140%。 几年的光景,英国在其主要的棉纺织品海外市场上迅速溃败。 潮水般涌入的日本廉价商品的倾销,使当时的世界商业陷入一片混乱。.. 日本商品海外倾销行为,是受当时世界经济形势和日本国内产业发展所影响。 比如生产过剩,日本工业在19201929年间生产获得很快增长,如以1924年工业生产指数为100,则1929年上升为145。 其中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68.8%,占绝对优势。 在工业中又以重工业各部门增长最快,到1929年为止,重工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38.2%。 生产能力的增长意味着生产总值的增加,市场要保持供求平衡,就必须增加社会的总需求量。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一时期日本市场由于供需失衡,导致了生产过剩危机。 导致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在国际市场上,日本对外贸易比较以前急剧衰落。 第二是日本国内市场则呈现出内需严重不足。 日本国内市场本身就很狭窄,产品销量有限,在经济危机期间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 再比如日本汇价的低落。 20世纪3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国家都以货币价值固定不变作为经济稳定的主要标志,不敢冒险采用货币贬值或者降低汇率的办法,对付竞争对手。.. 但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开始采用这种不正当的货币政策,以相对提高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价格,从而削弱对方的竞争能力。 在危机面前,日本当局更是将这种货币政策发挥到了极致。 1931年12月,日本当局公布金输出禁止命令,由于军费开支大规模增加,日本银行发行的纸币从12亿日元增加到100亿日元,从而形成了“汇兑的通货膨胀”,日元的汇价开始以急剧的速度跌落。 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虽然日本国内通货膨胀很快,但还是远远赶不上货币贬值的速度第七十二章:日货倾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