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革命军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九章 铁道学堂兴1[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三百二十九章 铁道学堂兴1

    宣统三年(1911)三月七日南江西南铁道学堂

    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份和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敲定要在保宁府内建设铁路的事宜之后,大清川北煤炭总局便向朝廷提出要筹建一所铁道学堂以培养教授专门的铁路人才,毕竟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清国的铁路人才实在是太匮乏了,根本不足以支撑全国范围内的铁路建设和安全运营,人才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发展铁路和迈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首先,没有专业人才你根本就建不起来铁路,别看詹天佑在直隶地区修了一条京张铁路,可是实际上相对于全国范围而言,京张铁路只是占了全国铁路的一个小部分罢了,大清国的在建和筹备建设的铁路其实主要还是外国公司在负责施工。没办法,其实并不是地方督抚想要将利益让给外国人,实在是此时大清国国内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仅有的一点人才根本就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铁路大开发。

    至于说铁路造价高则也可以理解,一方面是咱们的官员根本就对铁路造价一窍不通,另一方面外国公司的设计勘测成本方面确实比大清这边要高许多。再就是铁路沿途的矿产开发权属问题,大清国没有设备,没有技术人员,靠自己根本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开发,也就更谈不上税收之类的了,否则的话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也不会到一个世纪后还在摇着尾巴祈求外资企业大规模入驻了,比起那些动则用国家利益进行交换的后世统治阶级,这大清国的官员还算是有节操的,最起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海外资产,他们的妻子儿女也没有花着民脂民膏在海外花天酒地不是。

    其次,即便是建好了又能够如何?没有合格的工人,优秀的管理人员,即便是一条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摆在那里又如何,你还不是发挥不出效果来。对此,武太行可以说是有着深刻体会的,另一个时空中的二十一世纪,很多四五十年代的资料开始解密,直到那个时候武太行才知道,二战期间的东北地区铁路络居然是当时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铁路,可是战后的统治阶级却无法做到殖民者的程度,事实上一直到大规模的应用微机控制之前,东北铁路的效率都只能向着殖民者仰望,不过即便如此,在当年东北的铁路络也是这个国家最高效的铁路络,由此可见的就是我国在铁路运行上和人家的差距有多大。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铁路技术的延续和更新,这个世界,技术是在飞速发展的,如果没有充足的技术人员投入到技术的创新上的话,这个国家的铁路不管里程最终有多少都只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边吃屁。就好像另一个世纪中,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国铁路人既然要拿着从国外买来的高铁技术贴牌成自己的东西,然后还恬不知耻的满世界忽悠说这些都是自主研发的,他们连知识分子最后的一点节操都没有了。

    有鉴于上边的这一系列的原因,武太行力排众议,一次性投入了数十万银元的巨资,在南江县附近建起了一座大型的铁道学堂,单纯的从硬件上来讲的话,这座铁道学堂绝对是大清国最大的一座铁道学堂,设备齐全,科室门类完善,即便是到了百年之后的二十一世纪,武太行也敢保证这里的硬件条件要比绝大多数骗钱敛财的野鸡大学要好许多。

    可是学堂建起来之后一个问题便摆在了武太行的面前,那就是学校根本就请不到足够的教师来教授学生知识,因为纵观目前的大清国,专业的铁路院校只有北京的交通传习所(北京交通大学)和上海的商船学校(上海交通大学),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多,人家自己都不够用,哪里会支援给你啊。丁有财开出了高薪,花了老大的力气也只是招到了二十几个不到三十个人,其中还有一半以上是商船学校三年制铁路专科的毕业生,水平有限不说,也根本支撑不起这样大的一座学校。

    无奈之下,武太行便将目光投向了正在保宁府进行紧张施工的俄罗斯帝国太平洋舰队的工程兵,俄罗

第三百二十九章 铁道学堂兴1[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