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革命军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二章 官学杂记[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一百七十二章 官学杂记

    宣统二年(1910)八月二十九日广元县

    送走了汪兆铭一行之后,武太行就想着能不能回县衙去陪一陪纳兰秀珠,毕竟那是孕妇嘛,然后呢,还可以拉上纳兰秀珠和劳拉两个大美女一起去看一场戏,培养一下家庭氛围,也顺便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可没成想,回到县衙后衙他却连个美女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偌大的后衙就只剩下几个老妈子和厨娘在那里忙活,使唤丫头都没有一个,静悄悄、空荡荡的,很是让人不舒服,住过一个老妈子一打听才知道,自己的两位夫人居然带着府里的使唤丫头们去了广元中学。

    一提学校,武太行便不觉有些头疼,原来,最近一段时间,保宁府涌入了大量的湖南难民,这些难民也带了大量的家属,其中自然也有不少孩童,这些孩子让他们做工吧似乎有些太过份了,武太行这个穿越者怎么着也是长在红旗下的,断断做不出这种事情来,可是放任孩子们在外边的话,又平添了许多麻烦不说,也影响大人的工作,所以思来想去,这些孩子最好的去处便是学校。

    由是,保宁府在展开大规模建设的同时也在各州县全面新建和扩建起了学校——小学、中学、扫盲班、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就连一向没有什么人气的私塾也都得到了官府的资助和扶持,这些学校没用多长时间便吸纳了十几二十万名的蒙童少年,为稳定保宁府的社会,增强难民的归属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当然,学校招生也是有一定要求并需要进行相关的一些简单测试,除此之外,还需要其父母必须在保宁府有固定的工作,否则也是不能进入学校的。小学还好一些,若换成是那些少数想要进中学(在只有几所大学的二十世纪初也算是高等学府了吧)学子则不仅仅要进行考试,还需要有保宁本地人进行担保,否则的话,就只能拿着保宁府本地的小学毕业资格(看着有点像后世的同等学力考试)去工厂工作。

    可是这不管什么事情吧,有一利便有一弊,学校遍地开火,学生的数量激增固然有诸多的好处,可却也伴随着无法忽视的麻烦,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师资问题:在这个时代,师范教育还刚刚起步,合格的师范生可谓是少之又少,即便是有,能够最终来到川北的也不多,所以整个保宁府的几乎所有新建和扩建的学校都不得不面临师资短缺这样一个无奈的事实。

    没有办法,武太行只得委托咱们的李道河李大人,利用师生朋友的关系,从直隶、山东(主要还是考虑到普通话的推广,南方文人的方言音太重,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也不利于民族的融合)等省份延聘回来了数百名年轻的秀才、举人充作教师,这些教师学的固然是八股文章,可毕竟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接受能力很强,按照保宁府制定的各阶段教学大纲完成小学低年级的课程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至于那些识字班、扫盲班的教学工作就更没有问题了。只要有个三五年的缓冲期,保宁府一定能够锻炼出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来。

    如此一来,不管这些教师的素质怎么样,总算是将这个问题暂时的缓解了,可是紧接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之前,学生和教师数量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大量的学校要扩建,要修葺,都意味着教育经费的增加,保宁府不缺钱,武太行也不缺钱,可是人民银行里边一笔笔的资金都是有用处的,而且还需要大量的预留资金,须知现在武太行搞得这些事业可都是吸金的大户,这就使得官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不能随心所欲。

    在这种形势下,武太行不得不放弃了之前一直坚持的全部免费的教育模式,转而开始有计划的以收费来补偿部分教育投入——对于保宁府本地的居民子弟而言,他们的孩子上学还是免费的,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毕竟当初劝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官府做过承诺,那是断断不会轻易改变的,毕竟对于官府而言,信誉还是最重要的,即便是到了清末又如何?官府也还是要脸滴。(注:保宁府的人口暴涨,若是不让本地人有些优越感的话,官府也很难管理,毕竟保宁府的基层运作,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那些本地人)

    因此,这收费的对象主要就是那些湖南难民和从四川各地招来的工人子弟,当然,学校不会直接收这些孩子现金,那等于是将学生给直接推了出去,一群一无所有的难民和贫民,你让他们掏钱供孩子读书,根本就不现实嘛。收费采用的是一种叫做“助学贷款”的方式,这也是武太行按照记忆提出来的构想,然后根据保宁府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学生读书时期的一切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餐费、循环课本租用费)都由人民银行以“助学贷款”的方式提供,加上利息的话,这些收费对于一个平

第一百七十二章 官学杂记[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