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革命军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孤儿院[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坊]https://m.miaoshufangla.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六十四章孤儿院

    (大家提了更新的问题,五月的更新已经全部在后台做完了,从六月开始会增加更新,单日加更,双日一更,更新时间是零点和中午十二点)

    安娜医生要武太行在广元县建一座教堂的提议得到了很快的执行,在广元县令李道河的努力下,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便有一名意大利神父和几个学生从成都赶到了广元,并且住进了城内一座荒废的欧式教堂里,德国人期盼已久的教堂没几天便开门了,把几十号还对这座城市多少有些疏离感的德国人一个个的乐的都合不拢嘴了,自此以后,不仅是礼拜天,有事儿没事儿的这些德国人都喜欢往教堂里走走,搞得咱们那位“大清国广元县衙外籍居民管理所所正”劳拉都感觉到自己需要处理的琐事一下子变少了起来。

    武太行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在光绪年间这广元县城里就曾经有过一间规模不小的教堂,也有几个神职人员在这儿努力的发展教众,可是由于川北地区多民族杂居,各种土匪马帮横行,这些神职人员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很多时候甚至连他们自己的吃饭都是问题,就更不要说发展教民了,全然没有中国其他地区那些同行过得滋润,无奈,他们只好借着三年前那场所谓的羌人暴动离开了广元,而李道河恰好和其中的一个神父比较熟悉,这一回也只不过是修书一封给送了过去,承诺县衙每月给教堂提供十两银子的补助罢了。

    后来,武太行也曾来过这座教堂几次,注意到教堂后身还有一片无人照看的房舍,便询问了李道河,得知这居然是以前教会开办的孤儿院,专门收容孤儿的,可是后来因为广元当地士绅的反对,这才开不下去了,现在暂时是由衙门接手,用来存放一些用不上的杂物,并雇了一个哑巴在那里看管。

    提到孤儿院,武太行便想起了不久前在南江的那场恶战,沈一刀手下数百出身孤儿的家兵让巡防营遭受了成立以来最惨重的损失,若不是有机枪和火炮装备部队的话,双方之间的胜负还真的不好说。那些家兵强悍的战斗力,死忠沈一刀的操守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他就在想,既然他沈一刀能够一口气抚养数百孤儿并收为义子,为什么自己不行呢?

    虽说挑选孤儿进行培养所需的时间不是一星半点的漫长,可是却很稳妥可靠。那样做能够培养出对自己绝对忠心的手下不说,还可以尽可能的往自己想要的那个方向去塑造他们,让这些孤儿从思想层面产生升华,最终成为自己事业的中流砥柱,毕竟想要将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国家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楚,后世太祖他老人家不也没有能够看到那一天吗?(太祖若是看到后世中国的情景估计活着也会被气死)

    于是,在李道河万分敬仰与崇拜的目光中,武太行宣布要重开这座孤儿院,而且一应开销全部由衙门负责,今后保宁境内的孤儿、进入保宁府境流浪儿童都将会被送到这座孤儿院来抚养,同时教导他们文化知识或者是生存技能,直至他们年满十四周岁,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为止。

    在清代也是有类似孤儿院的官方机构的,有清一代两百多年也都执行的很好,极大程度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可是自“洪杨之乱”以后,政府财政一日不如一日,再也无力去维持庞大的社会福利体系,这就直接导致了各种官营的福利机构纷纷关门,甚至就连京城附近维持了数百年的施粥之地都办不下去了,到了现在这个年月,天下将变的大势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大家都在忙着抓枪杆子、印把子、钱袋子,谁还有闲心去管什么孤儿啊。

    就说这广元县吧,以前的县丞,也就是现在的县令李道河,也办了一处养老的机构,可是规模不大,经费也不是很充足,直到武太行接手广元县后才逐渐的好了起来,可饶是他这种老百姓眼中的青天大老爷也没有想过要建一座孤儿院什么的,充其量也就是在城门外搭几座粥棚,给这些孩子每天施舍一点陈粮稀粥啥的,不饿死就行。

    眼下武太行如此坚决的要建一座孤儿院的举动可是实打实的将李道河给比了下去了,特别是武太行对孤儿院理念的阐述不再仅仅是收容这些孤儿或者是流浪儿童,而是真的要将这些孩子给培养成才,让他们成为有用之人,不必继续去遵循他们一生一世受苦受穷的所谓命运。

    于是,“广元县孤儿院”很快的便被搭建了起来,并同时开始接收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儿,以前不觉得什么,可是这一接收居然就接收来了差不多五百多的孤儿,以至于偌大的一座院落愣是有些不够用的样子,这让包括武太行在内的人都有些始料未及,而且这还仅仅是广元、南江两县的孤儿数量,若是整个保宁府的话,那是说什么都不够用的。

    为了减轻孤儿院的压力,武太行号召治下居民领养这些孤儿,而作为他的夫人,纳兰秀珠更是一次性的领养了两百名十岁以下的幼童,并在衙门的后宅专门的僻出几

第六十四章孤儿院[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